2025年秋季开学季,全国多地职业技术院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新生——本科毕业生。除此之外,广东、山东、浙江等地近期密集出台政策,鼓励技工院校开设大学生技师班,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这意味着,“本升专”非但不是个例,还有扩大趋势。
近几年“本升专”屡屡引发关注,最核心原因是其违反常理。过去,许多人对职校有偏见,认为“成绩不好才去读职校”,职校生是“失败者”,“专升本”往“高处走”很正常。作为“成功者”的本科生竟然“反向求学”,实在稀奇,自然容易引起围观。“×升×”这种说法本身,就隐含了高低之分,既如此,“本升专”是怎么个“升”法?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有的本科生手握文凭却求职不顺,于是决定“回炉”上职校、针对性“补课”,有的是兴趣觉醒后回归专科,或被动或主动选择了“本升专”。许多地方明确“面向未就业大学生开设技师班”,其实也是就业导向。于是有人质疑,本科生不如职校生好就业,那么“读本科的意义何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以是否容易就业评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优劣,忽视了不同教育类型的定位和区别。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的是研究型、研究及应用并重型以及设计型人才,职业教育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一个偏理论,一个偏实践,后者距离产业更近,就业率相对好看,但不能因此否认普通教育的价值。比如,研究型岗位和技能型岗位对人才培养和教育供给的需求就不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更何况,就业质量、升学率等多维指标不容忽视。
“本升专”成为一种“迂回包抄”策略,2025年部分职校和专业录取分数线直追普通本科甚至超过211高校,反映出职业教育吸引力越来越强。当前,我国正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数字化升级提质增速,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工程等前沿领域的技术迭代周期已缩短为12个月至18个月,对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这是深层次背景。理论强、实践弱的本科生,补上短板后方能弥补专业学习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实践强、理论弱的职校生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同样要补上理论知识短板。
可以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让传统人才供给与市场前沿的人才需求“脱节”现象越发凸显,就业市场由人口红利转向技能红利,用人导向也将从“唯学历”向“学历+技能”转变。“本升专”中的“升”,可以理解为本科生补足技能短板、提升综合竞争力。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首要任务是对接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需求,职校生要想精准对接产业升级与创新需求,同样需要补短板,这或许不如“本升专”有新闻性和关注度,却也是产业需求驱动育人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将本科生、职校生的“回炉”联系起来,就能更清楚看到,产业转型升级呼唤兼具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职普融通、理实结合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