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让青年人才有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畅意,让他们以青春强音彰显“强国有我”的担当,以青春之笔书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求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包括青年科技人才在内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出明确要求,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对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出具体部署。
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真正的底气,不在于买了多少设备、投入了多少资金,而在于有多少有闯劲、能创新的青年科技人才。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让青年人才有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畅意,让他们以青春强音彰显“强国有我”的担当,以青春之笔书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华章。
完善青年人才成长制度支撑和政策保障。“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指明青年科技人才“育的方向”、细化“用的举措”。中央出台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聚焦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各项支持不够、成长平台不宽、发展机会不足等突出问题推出突破性举措,既注重思想政治引领,又注重科研支持、职业发展、生活保障服务和身心健康关爱;既注重解决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又注重构建青年科技人才工作长效机制,清除成长的“拦路虎”,插上成长的翅膀。科技部等五部门启动实施“减负行动3.0”,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让青年人才心无旁骛投入科研,青年人才冲刺的劲头、创新的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搭舞台架桥梁激活力。各地出绝招、放大招,搭建青年科技人才挥洒才智、释放激情的广阔舞台,营造能为的环境、激发敢为的勇气、强化能为的本领,让更多青年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上海深入实施青年友好型人才安居工程,建立市、区、园区、用人单位等多主体供给,货币补贴、实物配套相结合,分层分类保障的人才安居体系,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深圳出台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打造“城市+AI”应用场景,让具备颠覆式创新潜质的青年人才有了大展身手之地。湖南推出青年人才创业“双肩包”行动计划,从提供“免费住宿+创业贷款”的基础支持,到构建“导师陪跑+资本对接+产业融合”的全周期生态,全力支持青年人才创业。
青年人才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国博士后每年进站人数都超过2.5万人,其中80%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施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已低于45岁。北斗导航、探月探火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许多项目团队平均年龄都在30多岁。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新兴产业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青年人才愿为能为的澎湃动能得到充分激发,在更多更大的舞台亮相,展现出中国青年挺膺担当的精神面貌。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新时代的青年人才值得更多的信任、更有力的支持,值得更多的鲜花与掌声。要为他们进一步打通中梗阻、移除绊脚石,帮助他们取得更多的成就成果。持续做好培育文章,按需邀请科技大咖、专家教授、技术骨干进行“菜单式”“订单式”教学,在重要任务、重大课题、核心攻关中给予青年人才充分信任,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在交流中扩宽视野。着眼健全评价体系,适当延长评价周期,让青年人才甘坐“冷板凳”。给予青年人才更加友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涌现更多优秀青年人才的身影,推动更多青年人才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实践中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