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之窗 / 人才动态 / 正文

武功:高校“智囊团”下沉 县域“人才棋”盘活

——以校县融合与多元赋能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本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5-10-17 09:24 作者:徐增伟 宋一帆

县域发展,人才为要。面对“引才难、留才难、用才难”的普遍困境,武功县以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布局人才工作新棋局,不仅深度推进校县合作促“智汇”,更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保障体系强“根基”,探索出一条以人才工作系统性增强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武功路径”。

筑牢人才保障根基,推动智力下沉“深扎根”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武功县深刻认识到,要让人才真正沉下去、留得住、干得好,必须首先解决其后顾之忧。为此,武功县高度重视来武实践研究生的服务保障工作,为前来实践的16名研究生全面落实人身意外保险、健康体检等保障,妥善安排住宿,并发放了每月2000元的生活补贴,构建起“保险+体检+住宿+补贴”四位一体的生活保障体系。这一系列务实举措,传递了武功惜才、爱才、重才的真挚诚意,有效消除了青年人才在陌生环境工作的顾虑,确保他们能够安心在武功全心投入。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截至目前,武功县已累计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批次共61名优秀研究生来武开展中长期实践。这些人才被赋予“科技特派员”与“产业联络员”的双重身份,派驻至各镇(街道)以及工业、农业等关键业务部门,担任镇长(主任)助理、局长助理等职务。他们秉持“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武功大地上”的信念,从课堂走向田间,从理论走向实践,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破解难题,真正让“人才下沉”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成为激活基层发展的一股重要青春力量。

搭建产学研用桥梁,破除创新要素“孤岛效应”

长期以来,企业“找技术无门”与高校“有成果难落地”并存,犹如相互隔绝的“孤岛”。武功县精准把脉这一痛点,联合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共同成立“产学研校地共同体”,搭建起高效的校政企联合科研攻关平台。

近期,武功县组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四批共16名实践人才,召开“杨武校县合作人才走访调研助企解难暨交流座谈会”,深入全县8家重点企业和项目一线,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和决策参考意见。同时,精准对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邀请其“下沉问诊”,为县域内8家企业解决山茱萸深度发酵、特色干果保鲜等10项技术难题,有效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促进成果就地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

校县合作的最终落脚点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武功县强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让实验室的“最先一公里”与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无缝衔接,催动新质生产力在广袤的县域土地上“拔节生长”。

在农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显著。位于武功的485亩小麦育种示范基地内,“西纯985”等4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新品种长势喜人,为粮食安全提供了良种支撑。规模化蛋鸡养殖双创园通过引入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实现了精细饲喂、环境调控和疫病防控的智能化,使产蛋率从94.5%稳步提升至97.2%,产蛋高峰期显著延长两至三个月,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同时,通过对粪污处理系统进行技术升级,将鸡粪转化为高效生物有机肥,其市场单价显著跃升,真正实现了生态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为进一步普及先进农业技术,武功县联合县科协,特别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姚春潮教授,录制了4期猕猴桃田间管理技术科普云讲堂,有效助力了全县猕猴桃产业的提质增效和果农的持续增收。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书写县域振兴“时代新篇”

武功县坚持“引育用留”并举,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通过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累计吸引近500名各类人才为武功发展贡献才智,有效推动“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的加速崛起和链式发展。在激活外部智力的同时,高度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与开发,将1952名“土专家”“田秀才”,纳入县级乡土人才库进行动态管理,初步形成了“外部引进——内部培育——成果转化”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人才发展生态。

在硬件保障方面,武功县持续加大投入,已建成人才公寓72套,为引进人才提供“拎包入住”的温馨家园。同时,高度重视人才身心健康,严格按照每人1500元的标准,组织落实了第七届县管拔尖人才的全面健康体检工作,体现了组织关怀,营造了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随着校县融合迈向纵深、人才政策体系日臻完善,武功县以“校地协同”与“多元支撑”双轮驱动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已清晰呈现。人才的活水在这片热土上奔涌不息,正加速汇聚成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面向未来,武功县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夯基垒台、以创新的制度植木成林、以优越的环境近悦远来,持续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赋能县域振兴”之路。

(供稿:武功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