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汉阴县紧紧围绕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硬仗,积极探索实践,以“校校、校企、产教”三个聚力为抓手,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突出校校联动促优质均衡、校企联动促创新赋能、产教联动促人才适配,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聚力校校联动,促优质均衡发展。坚持以校校联动为核心,大力推进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推动教共体全域覆盖,全县已组建9个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覆盖48所城乡中小学,惠及近3万名学生,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面覆盖。管理共进师资共用,通过教师轮岗、支教、跟岗及领导班子交流等形式,促进人才有序流动,累计交流教师及管理人员210人次,实施“青蓝工程”结对459对,覆盖教师927名,有力提升乡村教学能力。创新机制资源共享,组建65个教共体教研团队,实现全学科覆盖教师1324名,依托“星教师”培训、集体教研、统一质量检测等方式,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实现课程设置、绩效考核、教师评价“三统一”。
聚力校企联动,促创新赋能升级。着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建强科创平台,围绕新材料、富硒食品、智能制造等五大产业链,建成市县级专家工作站27个、科研院校实训基地6个、省市级研发平台18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科技小院”,打造生态渔业科创基地与智慧养殖检测平台,以“企业+学校+就业”模式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站3个,产业科创体系日益完善。精准引才育才,深化与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合作,累计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43名,派驻“科技副总”8名,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7支,实施“百名博士助百企”,推进“订单式”培养,强化本土人才储备。成果不断涌现,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3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3家、瞪羚(潜在)企业3家,入围省市级科技项目50余项,完成成果转化与专利认证30余项,汉阴经开区获全省首批“秦创原总窗口地市协同创新基地”,安康太伦新材料公司获批陕西省秦创原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合益固废公司入围市级“挂榜揭帅”项目,“引才联盟”案例荣获全国优胜奖。
聚力产教融合,促人才精准适配。立足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与市场前沿需求紧密对接,构建多专业、深层次、实战化的产教融合新生态。按需对接引才,建立企业、产业、项目引才聚智“三张”需求清单107个,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引才体系,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5家,储备高企16家,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6项。深化校企共育,推动开放协作,与常州企业共建“校中厂”产教融合基地,开展汉阴特色美食研发、标准化生产与教学实践,积极与链主企业共建工业机器人等专业,形成“教学——实习——就业”无缝衔接模式,推进与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实施“3+2”联合培养模式,借助苏陕协作与江苏溧阳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帮扶机制。推行“优才卡”机制,提供教育、医疗等20项具体服务,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创新培养模式。深化县中职教育改革,在计算机平面设计、烹饪等专业全面推行项目式教学与“2.5+0.5”工学交替模式。同时,依托中式烹饪、电焊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站,实施“技能大师+名师+学员”模式,累计培训技能人才660余人,学员就业率达95%。
(供稿:汉阴县教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