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市向“新”提“质”
——“十四五”以来铜川市科技创新赋能发展硕果累累

铭帝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加紧生产。
铜川市印台农高区成功创建全省首个省级农高区,“飞地协同+校企攻关+产教融合”创新生态体系纳入省级改革试点;12家省级研发平台集群发力,陕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开展技术攻关,实现3项国产替代、填补2项国内空白;瞪羚企业达16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较2021年分别增长4.59倍、4.6倍,2024年全社会研发费用增速稳居全省第二⋯⋯一组组亮眼数据、一项项硬核成果,印证着“十四五”以来铜川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的坚定步伐。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先行者,铜川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为统揽,统筹推进“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国家高新区、省级农高区建设,在平台搭建、项目支撑、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为铜川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突围”
创新基础不断夯实

铜川市科技局组织工作人员开展科普宣传工作。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技成果正在铜川大地上加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生产车间里,机械臂与数字智能操作系统协同作业,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蝶变;试验田中,科研人员深耕细作,用前沿技术护航粮食安全;科研基地里,高校团队与企业“零距离”协作,让实验室成果快速落地。从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的“绿色转型”,到碳纤维技术突破支撑高端装备制造,科技赋能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
“十四五”期间,铜川聚焦光电子、苹果、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部署实施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四链”融合等22项省级重点项目。组建34支市级以上“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围绕装备制造、中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针对产学研“两张皮”问题,铜川坚持把主动承接“三项改革”成果转化作为深化校地合作内容,推行“三主动、三上门、三服务”及“五个一”工作机制,通过“科技管家+保姆式”服务,常态化开展路演、交流分享沙龙、“双走进”等活动,让科研人员带着专利“跑市场”,企业家带着需求“找技术”,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沟通桥梁。2025年,铜川已推动52家企业与30个高校院所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13家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50项,西安邮电大学“高精度光声光谱气体检测技术”等一批优质项目成功落地。
体制机制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铜川以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为牵引,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拓面扩量提质增效。“十四五”期间,出台了《铜川市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项目资金投资管理办法》等政策,解决“不敢转”的问题;构建协同创新网络,筹建8个成果转化特色产业基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平台上线运行,成立技术转移转化评审委员会,开展“先投后股”试点,引进培育技术经理人190人,解决“不愿转”的问题;发挥“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融资担保风险补偿金作用,投资成果转化项目6个,支持金额4410万元。实施268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经费522万元,解决“不好转”的问题,让科技成果顺利“走出”实验室、“落进”生产线,为铜川市经济发展注入了蓬勃动能。
秦创原赋能新质生产力
产业能级持续跃升

陕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操控生产设备。
走进秦创原铜川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园,扑面而来的是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在陕西鼎泰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巨大的数控车床高速运转,金属切削迸发着火花,工人们神情专注地操作着设备。“我们是园区首家入驻企业,入驻即入规,发展势头非常好。”公司负责人满怀信心地介绍道。
走进陕西宇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全神贯注地制备新一代半导体氮化镓外延片。这家致力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自2020年落地以来,便享受到了各项政策红利。
“我们通过省科技厅和铜川市的厅市联动项目参与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氮化镓功率器件研发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还荣获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三等奖。”该公司负责人刘烨在接受采访时,对秦创原平台的支持给予积极肯定。他介绍,公司还与多家高校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近年来,铜川牢牢把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引擎,将创新基因深度植入经济发展脉络,催生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2024年,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获批建设,30余家光电子企业在此集聚,产值突破9亿元,铜川实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的跨越。
“十四五”以来,铜川以秦创原建设为核心,推动创新主体增量提质,高新技术企业达19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15家,建成“国字号”孵化载体1家、省级研发平台12家,飞地孵化器入驻科转企业18家,成为秦创原总基地地市标杆。铭帝集团有限公司等被认定为省级中试基地,陕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组建创新联合体实现技术突破。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来自铜川的企业获得2个新一代信息技术组一等奖,新材料组二三等奖各1个,获奖数量创近年新高。
“近年来,铜川市科技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部署实施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四链’融合项目,统筹推进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推进光子产业快速发展。启动实施秦创原建设新一轮‘三年计划’,加速跃升产业能级,持续优化全市科创生态。”铜川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道。
如今的铜川,创新活力如潮涌动,产业能级加速跃升,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徐徐铺展,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创新人才队伍加速集聚
智力支撑愈发坚实

在铜川卡美特园区,陕西长空汽车纳米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石化原料经精密加工蜕变为高性能纳米材料。11条涵盖纳米母粒、ASA工程膜、纳米纤维等领域的生产线,以月均400吨的产能,让企业在汽车装备配套产业链中站稳脚跟,而这背后,是创新人才团队的技术攻坚与持续赋能。
北中医孙思邈医院甲状腺病院的科研人才团队深耕中西医结合领域,12项院内制剂研发项目中9项成功获批;创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打造全球唯一甲状腺类器官研究中心与规模最大的桥本甲状腺炎临床样本库;两项中医诊疗技术入选省市推广项目,每年受益人群超40万人次,实现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临床赋能”的良性循环。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本土扎根到走向国际,陕西照金咸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人才团队,带着青砧苹果种苗走出国门,在乌兹别克斯坦上合组织农业示范园成功定植,让陕西苹果种植技术在中亚扎下“中国根”,为“一带一路”技术推广实践做出示范。
⋯⋯
在铜川,各类人才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构筑起城市发展的智力支撑。
人才兴则产业兴,人才强则发展强。“十四五”以来,铜川坚持党管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高端人才引进上求突破、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上求拓展、在实用人才激励上求创新、在乡土人才培养上求实效,切实加强全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在高端人才引育上,铜川市累计实施29项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17人入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人才,3人入选“三秦英才”引进类人选,为科技创新注入“顶尖智慧”;在实用人才培育上,开展研发费用统计、科技政策宣讲及技术经理人培训,200多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送技术;在平台搭建上,建立3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获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0.7万人。
如今,在铜川的产业园区、科研院所、乡村田野,一支支扎根实干的创新人才队伍,正以多元姿态赋能城市发展——他们是产业升级的“先锋队”,用技术革新破解产能瓶颈;他们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用科研突破抢占发展先机;他们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用先进技术激活基层活力。他们以智慧破解发展难题,以实干推动成果转化,为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五载耕耘,硕果盈枝。“十四五”科技创新答卷的背后,是铜川市产业链上下游的聚势协同。面向“十五五”,铜川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坚实的步伐,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科技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