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康市汉滨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围绕“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互融”工作思路,探索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机制,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智力动能。
绘制人才招引“导航图”。围绕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纺织服装三大百亿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文旅康养等重点方向,系统开展人才需求摸排,绘制“产业人才地图”和“紧缺人才目录”,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匹配。推进“链站融合”,依托八大产业链300余项人才需求清单布局20条子链。积极探索“候鸟式”聘任、“离岸式”研发、“巡回式”服务、“蹲点式”帮扶,推动富硒蚕桑、畜禽、茶叶及智能袜机等8家各级专家工作站的172名专家向产业链一线集聚。深化国家科技特派团帮扶,推动生猪、蚕桑、茶叶、油菜、中药材五大产业组专家“挂牌挂图”帮扶作战,每年培训致富带头人与农技人员不少于1500人次。在引进的30个新品种、推广的35项新技术和获评全国茶树主导品种“陕茶1号”落地推广的同时确保园区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构筑产才融合“强磁场”。统筹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和新社区工厂等平台资源,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发展载体。持续提升园区能级,建优2家国家级和4家省级科技小院,形成“引来一个、带动一批”的链式效应。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上下游企业及人才资源,建成市级以上星创天地、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22家,突破魔芋深加工、富硒水开发等领域关键技术超50项。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推动区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组建省、市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0支,通过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38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瞪羚企业辐射带动作用。
激活内生发展“动力源”。以政策为基、以乡情为线、以产业为锚,将“输血”转化为“造血”。坚持外引内育并重,实施精准培育计划,健全“田秀才”“土专家”遴选培养机制。围绕产业需求整合职教与社会培训资源,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和产业带头人不少于5000人,常态化组织2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赴江浙沪学习培训。实施“归雁”行动,用活政策、事业、情感“三张牌”,做实政策扶持、园区承载,吸引千名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强化实践锻炼,把优秀本土人才放在产业链关键岗位磨炼,搭建技术比武、技能竞赛平台,推动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融合共进。
营造近悦远来“好生态”。用好《汉滨区聚才引智“三单对接”机制七条措施任务清单》等政策,全力打造人才“引育留用”生态链,构建覆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全链条政策体系。在项目资助、安家补贴、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精准支持。推行“一站式”人才服务,探索“市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共建共享机制,园区以“项目落地、技术引进”落实“一对一企业用工管家”服务和“一产一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全面实施“链长制”,落实科级领导干部包联企业制度,深化“重点企业人才服务专班”机制,响应企业个性化需求。强化荣誉激励和价值认同,健全以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大力选树优秀典型,积极营造尊重知识、爱才重才的社会氛围。
供稿:汉滨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