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之窗 / 人才服务 / 正文

山阳县:“四举措”焕发人才工作“新动能”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5-09-25 16:34 作者:阮扬 赵俊卓

近年来,山阳县始终将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坚决扛起党管人才的政治责任,深入落实“商山英才”计划,全方位推进人才引、育、留、用,引导人才深度服务“一都四区”示范县建设,以人才强县之力为山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注重“引”,拓宽渠道聚合力

立足县域功能定位、资源禀赋与产业布局,多维度拓宽引才渠道,精准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人才集聚节点。

强化刚性引才。紧扣“一都四区”示范县建设与“七大产业集群”培育目标,以需求为导向编制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供需目录,刚性引进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126人,招录公务员和选调生502人,招聘事业单位和“三支一扶”专业技术人才2792人,推动优质党政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汇聚。

深化柔性引才。推行“以才引才”“校招共用”“校地合作”模式,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兼职挂职、定期服务、科技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微生物、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等领域专家人才团队24个、专家人才98人,实现人才与资源要素高效对接。

唤醒乡情引才。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轮驱动”,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举办“乡党回乡发展大会”招商引资活动3场次,以情感纽带激发在外人才返乡热情,吸引郭传武、韦国应等26名优秀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回流301名人才回乡创业。

注重“育”,多措并举挖潜力

坚持“外部引进”与“本土培育”并重,通过多元化培训举措为本土人才搭建成长平台,持续优化人才队伍梯队。

深化“师带徒”帮带。落实市“六个一”人才发展计划要求,依托“名师工作室”、山阳——六合大教研平台,帮带培训骨干教师20人;建成农业产业“组团式”专家工作站5个,帮带农业专业技术人员30人、职业农民和种养殖能手1000人;聚焦医疗领域帮带培养46名技术骨干、薄弱学科医护人员110人,开展专题学术讲座38次、手术带教150余例。

推进宁商协作交流。深化宁商协作,通过挂职锻炼、跟岗学习等方式,全方位培育本土人才。聚焦重点领域邀请96名南京市六合区“三支人才”来山阳帮扶,同时选派264名专业技术人才赴六合学习,合作开展人才培训12期995人次。

开展全领域培训。紧扣“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要求,针对组织管理、产业技术、农村实用等不同类型人才“量体裁衣”制定计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线上+线下”等模式,举办高层次人才研修班6期200余人、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班3期158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5期430人,显著提升本土人才核心竞争力。

注重“留”,强化保障增动力

以“政策暖心、人文关怀”为抓手,从政治引领、政策支持、激励关怀等多方面发力,想方设法留住人才。

加强组织关怀。强化党委(党组)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定期召开县委人才工作会议破解难题;实行县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采取走访慰问、信息联络等多种形式,累计慰问专家人才1220余人次、发放慰问金51.05万元,322名优秀人才当选市县“两代表一委员”。

夯实政策保障。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山阳人才工作的具体措施》,明确部门服务保障责任,全面优化创业扶持、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服务;将高层次人才纳入县域景区VIP管理,以优质生态与服务留住人才。

加强鼓励激励。弘扬科学家精神,选树人才先进典型,评选县级优秀拔尖人才3届76名、“名师名医”等先进典型76名、市级八类优秀人才5人,兑现人才奖励补助资金340万元,在全县营造“尊重人才、礼敬人才”的浓厚氛围,提升人才获得感与荣誉感。

注重“用”,搭建平台添活力

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干事创业平台,推动人才创新活力充分释放,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融入秦创原平台。围绕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构建“企业研发—高校科研”协同创新载体,探索离岸研发、异地孵化模式,协助5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申报省级秦创原人才项目3个、科技计划项目15个,争取资金428万元,2家企业成功入驻省市级科创平台。

培育创新基地。统筹政策与资金,按“五有”标准全力打造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人才示范点,建成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基地”1个、市级专家工作站3个、省市级研发中心10个,积极发挥各类平台在人才引育用中的创新引领作用。

释放创新活力。鼓励人才申报“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商洛市优秀拔尖人才”等项目,县职教中心马飞获省“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称号;支持人才申请国家专利并转化成果31项,以人才优势推动区域科技水平提升。

供稿:山阳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孟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