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原因,笔者常到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走访。近些年,有些地方的党建阵地似乎给人一种“颜值比拼”的感觉:场地装修越来越好、墙上的牌子和标语越来越多……从表面上看,这些现象折射出一个单位、部门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然而,现实中有基层党务工作者坦言:展板标语“满天飞”,却无人看、看不懂。
抓党建,促发展。可有些地方有些人似乎将此理解成“抓面子”。随着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其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但一些地方在落实过程中却逐渐走了样。比如,在督查考核中对程序、记录、留痕等工作要求日益严苛,甚至不切合基层实际,党务工作者也是疲于应付。对此,有人直言:“留痕留迹不留心”。还有的基层党组织为了对外展示党建工作成效,挖空心思“美化”党组织活动场所,特别是热衷于设展板、造“新词”,做足“墙上功夫”,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级检查和年底评先评优工作。
建设党建阵地旨在发挥其政治和服务功能,服务党员群众、凝聚社会力量。然而,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做法却在一些地方颇有市场。究其原因,仍是形式主义这个顽疾作祟,致使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漠,缺乏群众观念。
党建阵地是“民心工程”而非“面子工程”。改善党建阵地环境有助于党建氛围形成,但归根结底要“接地气”。党建工作必须紧贴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通过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的党建阵地提升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的软实力,这才是根本。
杜绝党建阵地成为形式主义“表演场”,一方面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纠正一些党员干部错误的政绩观,注重实绩实效,将党建阵地建成坚实的“民心阵地”;另一方面,要警惕“墙上党建”对党群关系带来的影响,避免“干部热,群众冷”,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这样才能让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