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囤药了吗?哪里能买到连花清瘟?这是这两天最热的话题。
近日,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二十条”“新十条”相继公布,各地防疫政策逐步细化优化。一方面,原来大面积封控的地区逐步解封,一些公共场所进入时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另一方面,随着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当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增强,无症状感染者大量增多。于是,一些人出于恐惧和焦虑,开始囤药、囤口罩、囤抗原检测试剂等。
毋庸讳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每个人的生活将迎来很大改变,人们一时感到难以适应很正常,也可以理解。毕竟疫情防控近三年,从最开始的囤口罩、前段时间的囤菜到近期的囤药,说白了,人们囤积的其实是一份确定性、安全感。有了防疫物资这一“打硬仗的充分准备”,就拥有了面对未来种种“不确定”的主动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囤货”行为,对于持久的抗疫生活也是必要的。然而,这种“务实”准备的同时,更要有理性而科学的态度。大量事实表明,随着新冠病毒毒性的减弱,即使被感染了,大多数人也能通过居家隔离、适量用药和保证休息得以康复。
面对“最狡猾的病毒”,适度储备药物可以理解,但不必恐慌大量囤药。药不能乱吃,同类药品准备一种即可,多种药物叠加使用反而伤身。比起囤药带来的安全感,坚持“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不扎堆不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等良好防护习惯,才是当下防护措施的首选。除此之外,积极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膳食,补充新鲜蔬果和优质蛋白质,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才是抗病“法宝”。
保证药物供给,想买的都能买到,大家自然不慌,更没有必要囤药。有关部门要加大协调力度,保证防疫物资充足的产能和市场供应。一些不法经营者借机提价、囤积居奇,监管部门要从速严查严惩,让不法经营者付出应有代价,切实维护涉疫物资市场价格秩序。
退一步讲,就算眼下有些药店个别药品一时缺货,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巨大医疗必需品产能的国家,这种现象是不会持续的。相信你所需要的抗疫物资,包括药品,一样都不会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