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件与城市管理有关的小事引发网友热议。一是一位女士在南京地铁车厢里喝水,被工作人员开具“禁止行为告知单”,理由是“地铁禁止饮食”。二是沈阳一香瓜种植户在自家地头挂条幅,被城管执法人员以“种地不能打广告”而拆除。有网友质疑:“这是不是管得太宽、太不近人情了?”
近些年,很多城市推行精细化管理,事无巨细下足“绣花”功夫,有问题处皆有规则,可以说管得越来越宽、越来越细。譬如地铁里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城里广告能不能打、怎么打,管理都有一本“明细”。精细化管理深入到城市的角角落落,重塑人们的规则意识,有助于提升城市文明水平。但在上述两起事件中,“管得太宽”引起争议,值得说道说道。
地铁是封闭的公共空间,不准吃喝气味浓烈的食品和饮料,这条禁令大家能理解并支持,但为什么喝水也不行?南京地铁方面解释,担心水滴洒落到地面,使其他乘客滑倒,也担心招来虫子咬断电路,影响行车安全。不得不说,这种担心“思虑细致”。但换个角度看,这种担心在现实中只是极小概率事件,而渴了要喝水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细化规则以应对复杂现实是应该的,但细化规则不能建立在极小概率事件上,不能因为“思虑长远”而排除正常合理的需求,否则看似精细,实则苛刻。
再看“自家瓜地挂条幅被城管拆除”事件。管广告管到了田间地头,也算是农村对标城市、加强市容环境管理之举,但细细看来,事发地周围是大片田地和树林,瓜农挂个条幅谈不上影响市容市貌和交通安全。当地城管如此强行“对标”,实是“管得太宽”。事件被曝光后,当地行政执法局及时介入,取得瓜农谅解并助其卖瓜,值得肯定。应该看到,在乡村环境整治背景下,类似“管广告管到了田间地头”的精细化之举可能并不稀奇,但无论如何执法都应兼顾民生、宽严相济,而不能以管理之名伤农伤民。
上述两起事件虽是个例,但暴露出一个共同问题:精细化管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苛刻现象。精细化管理当然是好事,但做好精细化管理这篇文章,并不是管得越细越宽就越好。从根本上说,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管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在制定规则时尊重常识、尊重民意,求得管理效率与民生民意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在具体执法时有同理心、同情心,既有力度也有温度。精细化与人性化并行,管得再细再宽,相信人们都拍手称快。反之,如果“以管为本”,为管理方便而不顾人的正常需求,为所谓市容整洁而消灭烟火气,为争抢排名而搞突击式、作秀式整治,精细化管理就容易出现苛刻现象。
如何让城市管理“细”而不“苛”?听民声、察民情,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尤为重要。最近,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在公众开放日发布“上海‘摊’服务地图”,让小商小贩知道应在哪里摆摊,提高了城管治理的效率;市民可对所有点位评价或打分,有意见可充分表达、多方交流,妥善解决“市容”与“繁荣”之间的矛盾。这样的“民生地图”,凸显城市精细化管理与民生民意相契合的理念。事实证明,精细化管理并非简单管细管宽,而应宏观着眼、细处着手,守住初心、眼中有人。管理部门会“绣花”也要会“穿针引线”,推动建立人人有责、部门联动的治理联合体,使管理更人性化、科学化,才能宽而有度、“细”而不“苛”,实现长治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