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热点观察 / 正文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方法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历史耐心”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07-28 09:43 作者:朱培蕾

所谓“历史耐心”,就是把正在做或者要做的事情放在历史长河中去大浪淘沙,放到历史的大坐标和大背景下去观照,体现的是一种不以一地一域论成败、不以一时一事论英雄的态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有“历史耐心”。深入学习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历史耐心”的深层内涵与实践意义,对于我们战胜强国复兴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行稳致远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历史发展和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在一个农业大国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向现代化迈进,这是我们的最大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历史耐心,保持战略定力,部署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探索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乡土中国”稳步走向“城镇中国”。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对于建设雄安新区这样的历史性工程,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要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水准规划设计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不搞急就章,不搞一时的形象工程,为推动雄安新区建设提供了方法论。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让人们越来越体会到“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的深刻意涵。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安澜关系到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保护母亲河,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在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三角区域和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凡是涉及农民基本权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必须看准了再改,保持历史耐心。乡村振兴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老百姓的饭碗,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关系到社会整体的现代化,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将保持“历史耐心”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方法论,深刻体现了对乡村发展规律的清醒认知和战略定力。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摒弃急功近利思维,以长远眼光系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建设是长期的、复杂的、体量庞大的,乡村建设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细枝末节,不能大呼隆推进,需要拿出更多细心和耐心,久久为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承受的基础之上,以历史和社会的担当,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这折射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视野、胸怀和抱负。从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对“历史耐心”的强调和我们党的各类重要文件、报告中频繁出现的“五年规划”“百年目标”“千年大计”等关键词中,不难看出,那些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奋斗实践,无一不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历史耐心持续推进的结果。奋进在新征程上,我们更当既胸怀大局、放眼长远,又应驰而不息、不舍寸功,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目标不懈努力、砥砺前行,积跬步至千里,积小胜为大胜。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