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海英/绘
最近,“浙江开始整治PPT”火了,引来无数网友点赞。今年以来,浙江部署开展“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行动,对公务视频、PPT等情况进行排查起底和督促整改,推动全省公务政务活动中的视频、PPT“减量、减费、减负”。有人说,公务PPT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选美”。PPT盛行背后藏着什么样的考量?比PPT更该整治的是什么?我们听听基层干部怎么说。
——编者
PPT背后藏着什么
●出现这种现象,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上级“要看”,二是下级“要做”
●这种虚浮作风的病根,藏在错位的政绩观里
曾几何时,PPT仿佛成了“标配”:工作汇报要PPT,年终述职要PPT,甚至乡村干部上台汇报也得“图文并茂”。有人调侃:“工作干得好,不如PPT做得好;群众掌声多,不如PPT里动画多。”明明几句话能说清的事,非要堆砌几十页“高大上”模板;明明实地走访就能掌握的情况,非要靠“美颜”过的图表粉饰。PPT本身是提高效率的工具,却在形式主义中变成了“枷锁”。当汇报变成“表演”,当形式压过实质,这些耗费时间精力的PPT成了基层的负担。出现这种现象,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上级“要看”,二是下级“要做”。有的上级领导热衷于看“秀”,觉得华丽的汇报场面能带来成就感;有的下级则把做PPT当成“表现”机会,用表面文章取悦上级。
(河北省辛集市 李赛 张天放)
这种虚浮作风的病根,藏在错位的政绩观里。有些干部觉得,汇报材料做得亮眼,比实际工作干得扎实更能“出彩”;视频画面拍得精致,比群众口碑传得响亮更易“出圈”。于是,本该服务工作的PPT和视频,反倒成了衡量成绩的“硬指标”。更有甚者,把制作技巧当成“软实力”,将精力花在字体搭配、转场特效上,却对工作中的难点堵点视而不见。这种“重包装轻实效”的倾向,让求真务实的作风渐行渐远,也让基层的创造力在机械应付中不断消磨。有些地方检查工作,先看汇报材料厚不厚、视频制作精不精,对内容是否真实、成效是否扎实反倒关注不多。“做得好不如说得好,干得实不如拍得实”成了一些人的“生存法则”。基层为了应付考核,不得不抽调骨干组建“PPT专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打磨“表面文章”。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莲花池街道办事处 余飞)
PPT、视频本身不是累赘,也不存在形式主义。如若为了直观清晰展现复杂问题,实事求是,简单明了,那么PPT就是工作助力。若只为做而做,对形式要求过高,对工作并无实际帮助,那必然衍生形式主义。屏幕中的形式主义问题,是政绩观偏差的表现。部分领导干部下基层开展公务活动或者调查研究时,重形式轻内容,“干得好不如讲得好”的逻辑下,用炫酷PPT、精美视频来掩盖实绩不足。另外,形式创新“内卷”下,一些干部也担忧,没有PPT、短视频加持,汇报会枯燥无味,领导会兴趣索然。于是,即便觉得做PPT意义不大,但也不敢怠慢。一边“厌烦”、一边“依赖”,进入矛盾循环。此外,考核机制存在漏洞。有的工作考核简单等同于“材料检查”,绩效评估过度依赖“视觉效果”,PPT“高大上”就成了博取认可的手段。
(四川省合江县委组织部 冯琴)
怎样走出PPT怪圈
●与其在屏幕前“看图说话”,不如到现场“指着问题说话”
●若评价标准不改,思维惯性未除,恐怕还会出现“H5展示”“思维导图打分”等新形式
比形式主义PPT更可怕的是把“虚”当成“实”、把“假”看成“真”的思维惯性与政绩套路。形式主义容易拿捏,手拿键盘便可呈现“看起来美好的劳动成果”。而解决问题、服务群众、促进发展,需要打基础、固基本、埋头干,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事续着一事成,滴水穿石、积少成多。这考验党员干部历史耐心、担当韧劲与实干精神。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句句离不开一个“实”字,哪怕干成一件事、一件小事,也比PPT、幻灯片、视频镜头里的一帧一秒都要好。树立正确政绩观,多些干货、拧干水分、杜绝虚头巴脑,让那些追求表面花里胡哨、瓶瓶罐罐的没有市场,持续推动作风向善向实,才能凝聚人心和力量创实业、办实事、抓落实。
(江西省余干县三塘乡政府 段官敬)
田间地头、车间巷尾的真实图景,永远比幻灯片上的“效果图”更有说服力。与其在屏幕前“看图说话”,不如到现场“指着问题说话”。上级部门布置工作时,应明确哪些情况需要PPT汇报,哪些口头汇报即可。同时,简化PPT的制作要求,以内容为主,避免过度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让基层干部从PPT的“枷锁”中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上,让跑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步数远远超过敲击键盘的次数。“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考察干部应看其在主战场、第一线解决了多少难题,取得了多少实实在在、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真实业绩,让踏实干事、实绩突出的干部真正“香”起来,让那些“PPT精雕师”失去市场,真正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宁在实功上下笨功夫,不在虚文上耍聪明劲”的价值共识,让实干之风蔚然成风。
(昆明市盘龙区委组织部 张轩鸣)
整治“屏幕中的形式主义”只是切口,不是目的。若评价标准不改,思维惯性未除,恐怕还会出现“H5展示”“思维导图打分”等新形式。整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标本兼治、深挖病灶。工作成效应看群众得了多少实惠、难题解决了多少、发展推动了多少,而不是看PPT是否美观。要坚决纠偏“唯材料论”“唯汇报论”,推动考核评估从“看包装”“看表演”回归“看担当”“看实绩”。凡是与群众利益无关、与工作实效脱节的繁文缛节,能减则减、该停就停,让干部把时间精力更多投入到走村入户、攻坚克难之中。数字化不是形式主义的帮凶,而应是实干高效的助力。让PPT回归工具本质、让视频服务工作内容、让考核聚焦实际成效,是破除形式主义“变种”的关键所在。
(安徽省肥东县店埠镇政府 黄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