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热点观察 / 正文

绿领人才缘何走红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04 11:17

近期,绿领人才成“新宠”,“双碳”领域人才需求近百万人等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数据显示,当前全球拥有绿色技能的人才占比约为12.3%,然而市场对绿色技能职位的需求占比却达22.4%。

  绿领人才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国家战略、产业变革与企业转型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其需求根基深植于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顶层设计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列为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之一,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战略部署。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迈向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绿领”这一新兴职业群体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在各个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政策的密集出台为绿领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产业的转型升级则催生了大量岗位需求,绿领人才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具有“环保、低碳、循环”特征的职业活动进行了研究分析,将部分社会认知度较高、具有显著绿色特征的职业标示为绿色职业。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绿色职业扩展至134个,涵盖了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2024年7月,人社部等部门联合向社会发布了19个新职业,其中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电能质量管理员、氢基直接还原炼铁工被标示为绿色职业。这些政策举措,不仅明确了绿领职业的范围和地位,更为绿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产业的绿色转型是绿领人才需求激增的根本动力。一方面,传统高耗能产业如钢铁、化工等,在低碳改造过程中对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绿领人才需求迫切。新能源、储能等新兴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绿领岗位。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经营理念从“唯效益论”向兼顾经济、社会与生态价值转变,绿领人才的能力标准也在不断升级。绿领人才并非单一的技术操作者,而是需要具备“技术+政策+市场”等复合型能力,成为企业绿色发展的复合型价值创造者,这也使得绿领人才和绿色复合型人才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

  绿领人才的崛起,既是我国绿色转型发展的时代必然,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让绿领人才队伍得到更充分发展,须从教育、市场、生态3个维度构建协同培育体系,形成“培养有路径、成长有空间、价值被认可”的良性循环。

  传统单一学科培养已难以满足绿领职业的复合型需求,应加快推进“碳中和+金融”“低碳设计+绿色制造+经济”等交叉学科建设,让绿色人才从单一的“技术操作者”升级成为“复合统筹者和管理者”。同时,强化“场景化实训”,与企业共建碳捕集实验室、新能源运维基地,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掌握复合能力。

  企业作为绿领人才的直接需求方,其角色必须从人才使用者转变为培养参与者,通过深度协同打通产才融合通道,实现市场端协同育人。加强与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企业要为绿领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晋升机制,留住优秀的绿领人才。

  绿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标准清晰、政策精准、认同广泛”的生态支撑。加快完善绿色职业技能认证体系,明确从初级到高级的能力标准,让人才成长有章可循。同时,将“碳资产托管规模”等实践成果纳入积分,打破了唯论文、唯专利等固化的传统评价模式,形成重实绩的人才评价导向。政策层面扩大扶持覆盖面,将高水平绿色经济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认定,切实营造尊重绿领人才、重视绿色发展的社会风尚。

  (作者:姚凯,系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