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筑牢防洪工程与预警机制“硬堤坝”的同时,我们也要修建起让防线有温度、让农民有底气、让人心更稳定的“软堤坝”。这种源自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互助基因,是我们抵御重大灾害的重要力量。
连日来,我国华北地区遭遇罕见暴雨,北方防汛形势严峻,多起灾害事故在农村地区上演。7月23日至29日,北京市遭遇极端强降雨,全市因灾死亡44人;7月27日凌晨,受强降雨影响,山西省大同市一辆载有务工村民的客车发生意外,造成10人遇难、4人失联……一场场暴雨夺去数条生命,令人痛心,不少农田被淹、农房被毁,令人揪心。痛定思痛,眼下我们还应思考的是,为何许多灾难事故发生在农村?农村防汛的堵点卡点究竟在哪里?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灾害再次发生?
首先,我国山区农村房屋多依山而建,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客观上加剧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风险,使得防汛工作难度更大。近几年,北京、河南、河北等地发生洪灾,并发生多起山地滑坡、泥石流而导致的次生灾害,给农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凸显出农村防汛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和急迫性。
其次,应看到农村防汛与城市防汛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城市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防汛工作结构完善,预警机制健全高效,一条防汛预警短信、一个红色预警信号就能触发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全方位覆盖的防汛安全网络,将灾害风险降到最低。而农村地区情况特殊,村民居住分散,大部分群众是老人、儿童。虽然有村“两委”组织体系,但群众的信息接收能力、应急行动能力和暴雨中的自救能力普遍较弱,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极易出现漏损。比如,前文提到的山西大同事故中,尽管当地已于事发当日凌晨4时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红色预警,但外出务工村民未能及时接收相关信息,最终酿成10人遇难的惨痛结果。这一悲剧暴露出农村防汛体系的薄弱环节,凸显部分农村地区在防汛救灾工作上的局限性,须下大功夫投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认识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降雨带逐渐北移,近年来一些地区降水量明显增多,特别是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后,短时强降雨、超强暴雨、突发性山洪时有发生。然而,受传统气候特征影响,部分地区的防汛意识与当前气候变化的现实情况之间还存在一些差距。在部分人的认知中,仍视夏季少雨干旱为惯常的气候规律,将抗旱保收视作头等大事。传统的“旱区思维”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河道沟渠缺乏系统疏浚,排水能力不足;同时,防洪工程也大多未经洪水检验,设施老化、标准偏低等问题仍然存在。
农村防汛是一项系统工作,思路要重塑,机制要再造,技能要更新。要把提前量估计足,宁可多投入,不能想当然。一方面,要定期组织防汛应急演练,提高相关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抽排水系统,留住或恢复农村坑塘沟渠,硬化村道时预留排水设施,真正把防汛工程建好、管好,让“毛细血管”畅通无阻。村干部、网格员则要未雨绸缪,备足防汛物资,挨家挨户上门排查,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打通预警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尤其针对农村老弱病残群体,要加强帮扶,特别是面对极端天气,要拿出更细致的政策、更充足的资源、更专业的服务,这也是“硬堤坝”中关乎生命保障的关键一环。
令人暖心的是,近来多起事故让我们看到,农村防汛有一道坚实的后盾,藏在邻里守望的默契中,藏在用人心筑牢的“软堤坝”里。北京市怀柔区大水峪村65岁村民刘大爷,为了避免乡亲们通往危险路段,他用私家车封堵路口,在湍急的水流前筑起一道“人肉警戒线”;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南大庙村发生山体滑坡,导致交通受阻,村民张玉清主动驾驶自家三轮车充当救援“摆渡车”,免费运送人员和物资;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葡萄园村村民自发用铲车协助消防人员进行救助,有人用铲斗救出80多人……这些普通人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真情,彰显出人间大义,传递出向上向善的社会正能量。这种融入农村社会的互助传统、流淌在人心中的“一家收麦几家帮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正是源自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互助基因,成为我们抵御重大灾害的重要力量。随着时代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守望相助的人情味仍然像水、空气一样,在农村社会延绵,让村民有着守护本乡本土、一草一木的责任感。在大灾面前,这种人情味是最坚固、最温情、最厚实的安全网,是让人心凝聚、社会向上的深厚动力。
因此,在筑牢防洪工程与预警机制“硬堤坝”的同时,我们也要修建起让防线有温度、让农民有底气、让人心更稳定的“软堤坝”——调动起在乡村工作生活的村干部、有力所能及救援能力的普通人,用人力、人心筑起一道坚不可破的防护墙。当钢筋水泥的生命防线与守望相助的温情力量同频共振,再次面对汛期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温度定会带给我们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