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热点观察 / 正文

35岁门槛早该破了

来源: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14 13:12 作者:熊志

近日,四川、上海、山东等多地进一步放宽了考编年龄限制。如今年9月,四川省眉山市、遂宁市宣布将下半年事业单位的招聘年龄放宽到本科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43周岁及以下。其实不只是事业单位,一些地区的公务员考试,也开始对年龄限制松绑,释放出打破“35岁门槛”的积极信号。

调整考公、考编的年龄限制,是对个体职业发展困境的回应,更是适应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的务实之举。长期以来,“35岁门槛”如同一道无形的高墙,横亘在众多求职者面前,成为招聘、晋升的隐性壁垒。一些能力出众、经验丰富的职场人,一旦跨过年龄线,便在职场屡屡碰壁,因“超龄”而被拒之门外。

然而,当下的劳动力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进入职场的年龄被不断延后。同时,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平均年龄稳步上升,对很多职场人来说,35岁正是事业的起步期,此时因年龄限制被排除在重要岗位之外,这不仅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也阻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

如今,多地事业单位在考编年龄限制上的“开闸”,是对人才价值的重新发现,无疑开了一个好头。

作为就业的“风向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聘政策,有很强的示范效应。招聘门槛的改变,为更多求职者打开了通道,更可以对社会的就业观念产生积极引导,为破除职场年龄歧视树立正面标杆。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要打破“35岁门槛”,仅仅放宽考公、考编年龄限制还远远不够,消除职场上隐形的年龄歧视,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是关键。去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特别提到,要“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接下来,还得将这一原则性要求细化为可操作的法律规章,进一步明确界定年龄歧视的认定标准与法律责任,并建立畅通的投诉渠道和有效的维权机制,切实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

归根结底,破除“35岁门槛”的核心,在于建立以能力、贡献为核心的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让年龄回归其自然属性,而非衡量人才价值的“一刀切”标尺。破除年龄歧视,不仅关乎就业公平,更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活力。35岁不再是求职、晋升门槛,劳动者不再因年龄而焦虑,才能安心规划职业生涯,确保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