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热点观察 / 正文

谋求公正合理的人类社会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间正道”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11-10 09:22 作者:谭苑苑

追求公正合理的社会发展道路,一直是指引人类文明进步的灯塔。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能破暗而出,并深刻改写世界文明版图,正因其为绝大多数人的公平发展指明正确道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中,社会公认的正确发展道路被概括为“人间正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间正道”。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进程中,深入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对全党和全社会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强调,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既彰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一贯态度,又为解决世界矛盾贡献中国智慧。在战火频仍的人类历史中,和平成为人类文明积淀的价值共识。面对长期存在的国际霸权、地缘冲突、民族纷争、文化差异,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尊重和承认现阶段各国的制度选择为前提,以各国平等交往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以自身进步为示范,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现代化道路贡献智慧和力量,并将自身发展成果以主动援助落后国家的方式转化为世界共同发展,现实地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以和平的方式引导世界各国正视社会主义的优势,提供了人类交往共处的新形态。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社会不公的本质原因,构建出人类共同解放的制度蓝图,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进步的规律蕴藏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民心所向是凝聚社会正能量的人间正道,也是制度创新的动力。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许多制度创新雏形,都源自于人民群众的自发创造,诸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个体经济、民营企业等。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矛盾一直处于变动之中,我国为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的改革也处于进一步全面深化的进行时,人民群众的自发创造体现了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的自觉。坚持人民至上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主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深刻把握住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世界现代化始于西方资本主义,西式现代化以殖民掠夺的方式推向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曾深受其害。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先发优势,在价值观上将西式现代化经验切换为普遍理念,让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构建了一种排他的话语霸权。马克思主义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反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人民的平等发展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霸权式的现代化文明叙事。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单一的文明母版,而是向世界展示,像中华民族这样在历史上曾饱受列强欺辱和霸凌的民族,完全可以在文明间的平等包容、交流互鉴中建成现代化国家。

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中国作为倡导者,追求“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平等合作发展机制,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经济格局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形成的传统国际交往格局,片面维护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相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缺乏正当性和合理性。共建“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以平等协商为基础的共建、共享、普惠、包容、开放的国际经济合作倡议,不存在主客体间的征服关系,不具有强制的排他性,各国均可自由参加。10多年的国际合作成果证明,共建“一带一路”是通过主体国家间平等广泛的坦诚对话,达成利益共识,促成的经济交往共同体。

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谷文昌纪念馆时强调,我们学习他的事迹,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走这条路,才是人间正道。能否“造福一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评价官德的基本标准。这一标准能经久不衰的传扬,反映出增进民生福祉的政治责任是老百姓的持久要求,呈现了政治文明的传承规律。回顾中国历史,那些在民间广为传颂的能吏贤臣,无不勤政爱民。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凝聚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也汲取了民生为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政治伦理。党的优秀干部,能获得广泛社会认同,无不因他们造福于民的业绩。党的各级干部,岗位不同,职责范围有差异,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目标一致,工作好不好,老百姓的口碑最公正。人民群众不认虚功、虚名书写的政绩簿,只认为人民服务的政绩观,赞赏“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党员干部为民办好实事就要一任又一任的接续奋斗,党的作风建设就永远在路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最大底气。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