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联系与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党领导人民推进治国理政实践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围绕不同领域深刻总结提炼出一系列规律性认识,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具有鲜明科学性、时代性和指导性,为筑牢治国理政根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就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进宣传思想工作,核心在于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推动思想理论深入人心。厚植文化自信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塑造主流价值共识。立足宣传思想工作时代要求,兼顾价值引领与实践落地,在内容供给上,既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又以优质创作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在传播方式上,既巩固传统舆论阵地的影响力,又创新网络空间引导方式,提升舆论引导与国际传播效能,为凝聚奋进力量、展现中国形象注入持续动力。
2022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总结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入推进管党治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深化对执政党长期执政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前提,是确保治国理政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不断健全,自我革命深入推进,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更加高效,使党的面貌焕然一新,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实支撑。新征程上,要持续深化这一认识,坚定不移推进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始终保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实作风建设,牢牢抓住“关键少数”,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健全制度支撑,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形成全面覆盖、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源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必须立足中国实际,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两个结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坚持“两个结合”的过程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接力探索的过程。新形势下,要深化以“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立足当代中国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始终把现代化发展放在自己力量基点上,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把稳政治方向,把牢人民至上价值取向,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024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强调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经济工作涉及全局、关系民生,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深化经济发展规律性认识,做好经济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完善。以“五个必须统筹”为根本遵循,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纠正市场失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好”的经济秩序。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及时调整供需政策,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动态平衡。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存量效率、挖掘潜在价值,增加经济增量的“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促进质量与总量协调增长,通过量变质变转化实现经济螺旋上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物质保障。
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坚持培育创新文化,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科技事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发展主动权的核心力量。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要进一步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形成教育筑基、人才赋能、创新驱动的良性循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勇闯创新“无人区”,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抢占先机,掌握主动权;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国家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领域,提供关键科技支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防治、医药研发等领域创新,让科技更好服务人民生活。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维护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反对科技霸权和技术封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科技开放合作彰显中国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