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办法》在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表决通过。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4年,陕西粮食播种面积4547.82万亩,粮食总产量1352.29万吨。陕西粮食储备充足,市场供应平稳,但省内粮食供需“紧平衡”状态没有根本改变,粮食品种结构矛盾依然存在。为确保陕西粮食安全,省人大常委会对标对表上位法规定精神,聚焦粮食生产、收购、储备、加工、销售全链条,在耕地保护、种质资源保护、粮食节约减损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规定。
1 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粮食安全工作应当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口粮供给绝对安全。
“《办法》立足我省省情和粮食生产实际,在条款的制定中充分考虑关中、陕北、陕南三地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主要农作物等,在第十一条、第十四条作出关于盐碱地治理和关中、陕北、陕南重点作物生产的具体规定。同时,根据我省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优势、教育科研优势等因素,《办法》在第六条、第七条对科技投入、创新成果转化、技术交流等也进行了详细规定。”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雅丽介绍。
《办法》提出,应当围绕关中小麦、玉米优势区,陕北和渭北旱作玉米、大豆、杂粮优势区和陕南水稻、油菜优势区等重点生产区域,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装备水平。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建设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现代粮食生产园区和基地。
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西北大学法学院教授赵海怡认为,《办法》在地域适配性、机制创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特色,在耕地保护、区域协同、应急保障等领域进行了针对性突破。《办法》通过地域化治理、精细化激励、社会化参与、区域化协同四大创新点,构建了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办法》规定了分级分类的耕地保护激励制度,建立‘市县通报表扬+乡镇资金奖励+集体经济组织补偿’的三级激励机制。其中,省级财政预算专门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补偿,直接将激励落实到基层生产单元,比‘笼统奖励’的模式更具操作性,能有效调动基层护地种粮积极性。”赵海怡说。
在粮食储备方面,《办法》构建了社会储粮的全维度动员机制,不仅要求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建立“社会责任储备”,还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自主储粮,支持经营主体为农户提供“代储服务”,并推广科学储粮装具。《办法》将储粮责任延伸至全产业链主体,形成“政府+市场+农户”的多元储备体系。
2 用好技术提升粮食单产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科技强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不可或缺。在粮食播种面积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来提升粮食单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正高级农艺师孙建阁说。
根据《办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农业机械产业发展,加强农村机耕道路等农业机械化作业基础条件建设和维护,推广普及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鼓励使用绿色、智能、高效的农业机械,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全面提升粮食作物耕种管收机械化水平。县级以上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推进信息化、智能化生产管理,开展技术培训和观摩指导,带动小农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区域整体单产水平。
7月30日傍晚,在渭南市富平县流曲镇臧村,种粮大户王满绪正忙着给1000多亩玉米地浇水。“我的地里用上了滴灌、喷灌设备,给1000多亩地浇水不费人力,非常方便。遇到旱情的时候,也能及时灌溉减少损失。”王满绪说。
王满绪采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今年的1000多亩小麦已经收割,亩产约650公斤。他介绍:“如今,从播种到收割都可以用机械。喷灌设备、撒肥机、植保无人机这些设备我都有。我的1000多亩地4个人就能管好。”
目前,陕西小麦、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关中灌区,小麦宽幅沟播技术和玉米“5335”增密度技术是实现粮食增产的两大“法宝”。
“要提高粮食单产,除了提升种子的品质外,还要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利用小麦宽幅沟播技术,农民可以一次性完成灭茬、深松、施肥、播种、镇压等作业,改变小麦种子空间分布排列方式,达到提高播种质量、改善群体结构、苗齐苗匀苗壮等目的。玉米‘5335’增密度技术通过优化种植密度提升产量。我们除了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外,也会通过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推广新技术,实现全省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孙建阁说。
3 提升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
《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优质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推进绿色优质粮食产业体系建设,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做好粮食地理标志和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
“今年高粱穗大粒满,长势非常好!”7月30日,在榆林市佳县金明寺镇刘家峁村,村民刘德庆蹲在田埂上轻捻高粱穗,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
刘德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政府免费提供种子和地膜,机耕还有补贴,收购价每斤比市场高两毛钱。今年亩均产量至少600公斤,收入能比去年多1万多元。”
为推进高粱全产业链发展,佳县实施“统一供种、统一耕地、统一覆膜、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五统一”补贴政策。同时,通过建设节水灌溉设施等措施,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佳县一隆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今年新建3万吨级仓储基地,收储能力翻番。作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与西凤集团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成为其重要的原粮供应基地。“我们每年收购加工佳县90%以上的高粱,今年计划加工销售高粱7万吨,预计全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该公司总经理曹永旺介绍。
“我们通过新建年产3万吨的优质高粱初加工烘干车间,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已形成高粱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体系,产值突破3.1亿元。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地企合作,积极推进高粱种植基地和酒旅融合示范项目建设。”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和平说。
《办法》还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粮食生产区域优势,鼓励和引导粮食加工业发展,支持粮食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科学规划布局粮食加工能力,合理安排粮食就地就近转化。
油泼面里的“粮食密码”
访谈嘉宾: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 吉万全
省人大代表、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李英
民间美食里蕴藏着老百姓对粮食最朴素的情感。在陕西,油泼面是备受欢迎的地道美食。当热油浇在手工制作的面条上,香气四溢,令人食欲大动。7月31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从“面”和“油”分析这道美食,探讨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记者:面粉、油的品质不同,油泼面的口感就会大相径庭。哪些指标会影响油泼面的口感?
吉万全:面粉的蛋白质含量和质量是划分筋度高低的关键指标。油泼面的面条要口感筋道、爽滑且不易煮烂,一般适合用中强筋面粉来制作。同时,要注重面筋弹性与延展性平衡,需足够强韧,拉抻时才不容易断,还方便制作面条时擀压。
李英:油泼面一般用菜籽油制作。高温下,油脂中的甘油三酯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部分脂肪酸进一步氧化或降解,产生一定的小分子香味物质。菜籽油释放的香味物质40%是芥酸的分解物。芥酸含量会影响油的香味。我国对食用油中的芥酸含量有明确的限制标准,低芥酸菜籽油的芥酸含量小于等于2%,传统菜籽油允许芥酸含量更高,通常为20%至50%。
记者:小麦、油菜的品种会影响面粉、油的品质。您所在团队研发的哪些品种表现好,目前推广种植面积较大?
吉万全:我们团队近年来培育了西农511等6个国审品种、西农533等6个省审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000多万亩。西农511具有高产、抗病、优质等特点,适合黄淮麦区种植,亩产600公斤以上,高产田可达700公斤,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5年)》骨干型品种。2020年以来,我们先后培育了西农501、733、172、162、161等小麦品种。其中,西农172具有高产、优质、抗逆等特点,适合黄淮冬麦区种植,属于强筋小麦,适合制作饺子、面包和面条等。西农162的优势在于高产稳产、抗病性强,其面粉也适合制作馒头、面条等。这些都适合在陕西关中水地推广种植,能够满足老百姓的日常饮食需要。
李英:我们团队先后培育了汉油6号、7号、8号、9号以及汉油1618等20余个油菜品种,表现最为突出的邡油777今年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5年)》、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邡油777平均亩产248公斤,最高亩产297公斤,含油量超过49%,是名副其实的“一碗菜籽半碗油”。在种植过程中,邡油777表现出极强的抗逆性,即使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也能保持稳定的生长和产量。同时,它具有低芥酸、低硫苷的特点,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在保证香味的同时有益于身体健康。邡油777目前已在14个省(区、市)的冬春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记者:7月30日,《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办法》在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其中,对于种业作出了专门规定。请谈一谈种业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吉万全:品种创新是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核心支撑,需持续加强种质资源保护、育种技术攻关和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应从品种创新、市场监管、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维度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继续在突破性品种研发、种业企业培育等方面下大力气,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李英:种业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其中,农户制种是种业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农业增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持续强化技术培训与支持,为农户提供制种技术指导,降低生产风险,同时建立保险补贴机制,减少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油菜种子“娘家”在秦岭
平原地区油菜早已收割完毕。7月25日,在汉中市留坝县留侯镇闸口石村的一片田地里,油菜花依然盛开。这里是陕西省唯一的油菜夏繁加代育种试验基地。
所谓“加代育种”,就是利用气候优势,让种子多繁衍一代,缩短育种周期。闸口石村地处秦岭山区,群山环抱,海拔约1700米,自然条件十分符合加代育种对气候的要求。
“目前,我们在基地种植了1000多份夏繁材料,正在开花的于5月中旬种植。我们今年筛选的新品种‘汉油36’也在这里进行试验,目前已经成功转让。种业公司将在哈萨克斯坦试种‘汉油36’,‘娘家’在秦岭的油菜品种会去往中亚,为食用油供给贡献陕西力量。”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油菜研究室主任谌国鹏介绍。
夏繁加代育种试验基地是油菜育种的“加速器”。此前,陕西省油菜育种传统夏繁加代基地设在青海或甘肃春油菜区,路途遥远、成本高昂,科研人员工作起来极为不便,严重制约工作进展。陕西省油菜夏繁加代育种试验基地建成后,之前的困难迎刃而解。
“项目计划建设105亩油菜育种夏繁加代核心试验基地,并进行配套建设,包括基地生活工作区、试验区相关配套工程、农机具和信息化设施等,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可以满足5家至10家油菜育种单位夏繁加代试验需求。目前,核心试验基地已全部建成。”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副主任王地介绍,基地主要功能包括加速油菜新品种选育、优异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抗逆性及适应性试验等。
陕西是杂交油菜种业强省。近年来,陕西将20多个油菜新品种推向全国市场,实现了育成一个、转化一个、走俏一个。汉中油菜制种基地是全国第一批获认定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之一,也是目前陕西省唯一获认定的良种繁育基地。
种子是粮食的“芯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种业必须先行。“立足于扎实的油菜种业基础,建设陕西省油菜夏繁加代育种试验基地,选育抗病、抗寒、抗旱、抗倒、抗裂角、耐渍、耐瘠、耐肥、耐盐碱、耐密植性等的油菜新品种,从而增强油菜的综合抗逆能力,对于进一步保障西部乃至全国油菜良种供给十分必要。”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