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学习贯彻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

赓续历史文脉 推动文化进步

——陕西干部群众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目标谈落实话举措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14 08:17 作者:陈玮

陕西历史积淀深厚、文化资源富集,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根脉、中国革命的红色血脉、中华地理的雄浑气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陕西地位重要、责任重大。

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三秦儿女备受鼓舞、倍增干劲,纷纷表示要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文化使命,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推动陕西在文化强省建设中争做西部示范。

《意见》提出,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近年来,陕西不断加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整体保护,注重保持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成效显著。

参加省委全会的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程圩表示,文化遗产保护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最小干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持续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学科建设机制、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科技赋能等举措,积极构建鲜活生动的应用场景,让文化遗产与群众生活连接,群策群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高质量发展。

秦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深受西北地区人民喜爱。一直以来,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三意社等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做好秦腔老剧本整理等工作,多措并举推动秦腔艺术传承发展。

“现场参加省委全会并分组审议《意见》,让我对传统文化发展更有信心了。”西安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惠敏莉表示,西安易俗社以秦腔为媒,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格鲁吉亚、匈牙利、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推动秦腔艺术的传播走向国际化。今后将结合《意见》精神,推进非遗活态传承利用,让更多秦腔作品“走出去”,通过“创作输出”向世界展示陕西厚重而独特的文化艺术,展现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

《意见》提出,加强西安鼓乐、华阴老腔、陕北说书、汉调二黄等的传承发展和数字化转化。

至今已流传1000多年的西安鼓乐源于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西安及周边地区有6家较为著名的民间鼓乐社,何家营鼓乐社是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

“我们已连续20多年在长安区多所中小学开展‘西安鼓乐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了解西安鼓乐,为传承发展培养后备人才。”何家营鼓乐社社长郑亚福表示,将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和数字产品、打造沉浸式体验的方式传播传承西安鼓乐,守住西安鼓乐的“根”,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助力非遗传承“开枝散叶”。

《意见》提出,加强文化资源资产管理。历经沧桑的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具有重要保护价值。近年来,西安城墙管委会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起独具特色的预防性保护体系,为城墙保护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西安城墙管委会文化遗产保护部负责人高衡表示,西安城墙打造的“数字方舱”系统集文物保护、文旅运营、应急管理、防汛指挥等功能于一体,可实现城墙结构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控与损害预测。管委会将持续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加强预防性保护,为文化遗产构建起全天候的“数字哨兵”体系。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三秦大地弘扬升华、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讲好陕西故事、中国故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

参加此次全会的镇巴县融媒体中心主任黄娟表示,将立足地方特色,坚持守正创新,聚焦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推动媒体品牌力建设向前迈进,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文传脉,赓续发展。陕西干部群众表示,文化是滋养心灵的清泉,也是强健精神的良器,将努力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