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风掠过渭北旱塬,在连片的玉米梢头掀起层层绿浪;穿过陕北滩地,在稻蟹共生的水田里泛起层层涟漪;拂过陕南梯田,在错落有致的田垄间播撒丰收气息。这美丽的图景源自一场关于土地的革命。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产能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才能根基稳固、后劲十足。在陕西,随着一项项措施落地,一片片良田建成,“老把式”们欣喜地发现,种地变得更轻松了:手机一点,灌溉自动完成;无人机一飞,药肥精准撒下;收割机一开,颗粒很快归仓……
黄土“生金”、良田增效。在这场变革中,陕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支点,重新唤醒沉睡的土地。放眼三秦大地,30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悄然蜕变,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田”、科技赋能的“示范田”、乡村振兴的“希望田”。
良田“加”喜 旱塬“减”忧
关中粮仓的稳产密码
8月19日,蒲城县荆姚镇新城村的千亩高标准农田里,玉米秆挺拔壮实。种粮大户许增顺弯腰抓起一把土,笑脸盈盈:“这土有油性、墒情足,一看就是丰收的年景。”
许增顺的底气来自脚下这片“升级”过的土地。这两年,新城村建成4600多亩高标准农田,许增顺流转的几百亩地迎来“大变身”:田块平整、道路拓宽、渠系畅通、管网直达,小麦、玉米轮作更加顺畅高效。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许增顺的种地方式彻底变了。大型拖拉机、无人植保机、智能墒情监测……曾经想都不敢想的“黑科技”,如今成了他的“好帮手”。
更喜人的是产量。往年小麦亩产不足400公斤,如今轻松跨过500公斤;玉米亩产从550公斤跃升至750公斤。种田成本不增反降——机械化省了人工,精准灌溉省了水,智能施肥省了肥料。
今年,陕西一些地方遭遇罕见的春夏连旱,不少传统农田减产,但新城村的高标准农田依然“喝”得及时、“吃”得精准。“渠通水畅,阀门一开就能浇地。”许增顺说,最旱的时候,这些地都喝上了“救命水”,他种的小麦亩产500公斤以上,玉米预计增产三成以上。
这一切的背后是陕西为“关中粮仓”稳产注入的硬核力量——通过推广节水灌溉、配套蓄水池泵站、创新管护机制等举措,真正让高标准农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将“靠天田”变成了“稳产田”。
农业的命脉在水,但陕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高标准农田建设“加”的是基础设施和资源利用效率,“减”的是自然风险和生产不确定性,将水资源调控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为旱塬地区的粮食安全上了一道最可靠的保险。
而这,正是“藏粮于地”战略最生动的实践。
盐碱“减”退 效益“加”倍
塞上江南的生态逆袭
榆林市榆阳区上盐湾镇,水网纵横,稻浪千重,一派塞上江南风光。站在平整的田埂边,上盐湾镇赵家畔村村民叶成玉细细打量着眼前的风景。
谁也想不到,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去年还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滩。
“以前种啥啥不成,差点就荒废了。”叶成玉说,今年3月底插秧时,他压根没想到几个月后水稻能长得这么好。
上盐湾镇地处陕北无定河流域,有种植水稻的传统,但由于地势低洼,长期以来水分蒸发强烈,土壤盐碱化比较严重,加之土壤质地偏粗,田块细碎化,闲置地越来越多。
去年,榆阳区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土地、开挖排碱渠、培肥地力,将2800多亩“不毛之地”改造成高产稻田。
“我们不仅要让盐碱地长出庄稼,更要让农民挣到钱。”榆阳区农田水利综合开发中心主任王惠说,去年全区改造了4850亩盐碱地,其中3000多亩种上了水稻,预计可使用20年以上。
趁着这股劲儿,叶成玉承包了500多亩水田,搞起了稻渔生态种养。“瞧这稻子已经抽穗了,亩产八九百斤不成问题。”他笑着说,“水下更热闹,我投了1500多公斤蟹苗和6万尾小龙虾,长得快着呢!”
榆阳区的实践是陕西向边际土地要产能、要效益的典范。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陕西不回避难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对盐碱地、沙地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措施进行改良。同时,推广“稻渔共生”等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在提升土地产出价值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
用“减法”破解瓶颈,破除土地先天限制,改变单一生产模式;以“加法”拓展价值,提升单位面积产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片片良田,正变成集粮仓、钱仓、生态屏障于一体的聚宝盆。
坡度“减”缓 潜力“加”码
秦巴山区的振兴阶梯
在陕南秦巴山区,土地是珍贵的宝贝。山阳县南宽坪镇窑沟口村刚刚完成了一场“改天换地”的变革——150亩零散破碎、挂在陡坡的“望天田”,通过“坡改梯”工程,变成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真正实现了“保水、保土、保肥”。
窑沟口村的蜕变是陕西治理山区耕地“碎片化”、挖掘土地潜力的真实写照。面对陕南秦巴山区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陕西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大力实施“坡改梯”工程,完善田间道路和灌溉设施,推动“小田变大田,瘦田变肥田”。
“这不再是我们认识的那片坡地了!”窑沟口村党支部书记马发陆站在高处,语气里满是希望,“田平了,路通了,农机开得进来,水肥保得住,往后搞规模种植,心里更有底了。”
这片新生的梯田,眼下已经种上了玉米,预计亩产可比坡地提升30%以上,为这个小山村的产业振兴搭上了一条坚实的“天梯”。
在人均耕地资源紧张的山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提升有限土地的质量和效益。“坡改梯”改的不仅是地形,更是命运。这场“坡上的改革”,让山区农业迈向了“向土地要效益”的发展新阶段。
从渭北旱塬到陕北盐碱滩,再到陕南陡坡地,陕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如同一套精准的“加减法”公式,在乡野田间持续解题、不断验证:“加”的是地力、科技与效益,“减”的是贫瘠、风险与低效。目前,陕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3000万亩,这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粮食安全根基的深度重塑。
良田沃土,藏粮于地。这场关乎土地的革命,正让陕西的每一寸耕地焕发生机,稳稳托起百姓的饭碗和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