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在杨凌,感悟农业科技“中国方案”

​——巴基斯坦农业“千人计划”项目首批292名人才学成归国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6 08:15 作者:付玉玮

8月15日,回到巴基斯坦一个月,阿克巴尔将精心剪辑的最后一期《中国留学日记》短视频发布在社交平台上。

“我想让更多朋友看到中国的美丽乡村、现代农业技术和热情的人们。”在视频中,阿克巴尔说。

32岁的阿克巴尔是巴基斯坦农业“千人计划”项目的首批学员之一。7月17日,阿克巴尔和291名同学在杨凌示范区完成3个月培训,顺利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毕业”。

巴基斯坦农业“千人计划”项目是落实中巴两国领导人加强农业领域合作共识的一项具体举措,由巴基斯坦政府选派1000名农业人才赴华学习。首批学员被分成5个班,接受家畜育种与基因组学、牲畜疾病防控技术、种子生产与加工技术等专项培训。培训期间,学员们还实地考察了陕西农业企业,参观了陕西著名景点。

依托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杨凌示范区积极深化农业国际合作,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如今,这些青年农业人才带着沉甸甸的“中国方案”归国,将科技和友谊的种子播撒在丝路沃野,孕育着两国合作共赢、民心相通的美好未来。

“在中国的经历是我最珍贵的记忆”

像阿克巴尔这样取得农业“真经”的学员,正成为推动中巴农业合作、传播友谊的践行者和见证者。

“毫无疑问,杨凌的农业技术具有领先地位,希望我们两国能加强相关领域合作。”和很多学员一样,阿里惊叹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35岁的阿里曾在华中农业大学读博。这次,他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成了种子生产与加工技术培训。

“我了解到,2021年中巴生物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巴基斯坦运营,已经筛选出几个适合在巴基斯坦种植的小麦品种,产量高、品质好。”2020年博士毕业后,阿里一直在巴基斯坦一家大型农业企业工作,主要负责小麦育种。他深知中巴农业合作的广阔前景。

此次重返中国让阿里深感亲切与振奋。“在中国的经历是我最珍贵的记忆。这次回来我非常开心,在杨凌,我触摸到农业科技的未来。”阿里说。

带着明确目标而来,学员们收获满满。从基因编辑技术优化作物抗旱性到智能播种机实现精准种植,学员们的课堂笔记上,详细记录着中国农业科技的“密码”。

这次培训聚焦巴基斯坦实际需求,设置了涵盖理论授课、田野考察、技术实操及文化体验的多元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既懂农业技术又了解中巴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新动能。

培训期间,学员们和中国农业企业在无人机应用、特色果蔬种植等领域达成10余项初步合作意向。

“这些技术是巴基斯坦农业转型非常需要的。”最近,阿里忙着为中巴两国的农业企业搭建沟通桥梁,希望尽快将中国技术和设备引入巴基斯坦,让中国的先进农业成果惠及更多人。

“明年在巴基斯坦再相聚”

学员们不仅在农业科技的沃土上“深耕细作”,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畅游,对中国的认知愈发立体鲜活。

32岁的贾法尔是一个“历史迷”。3个月里,他打卡了陕西多家博物馆。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参访给贾法尔留下难忘的回忆。

“这些文物有数千年历史,但文物上的文字、图案好像可以和人们对话,让我觉得我和文物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精美的青铜器让贾法尔有种穿越时空之感。他由衷感慨,这次培训不仅搭建了农业合作桥梁,还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近彼此,感受世界的多元之美。

这份中国情缘,在2019年就开始了。那时,还在读研究生的贾法尔跟随学校来华参访,12天的旅程让他迷上了这里。

“中国的变化非常大,许多领域值得我们学习。”贾法尔说。临行前,他向中国师生发出邀请:“一定要来巴基斯坦看看,我的家乡同样美丽!”

除了实地参访,杨凌示范区为学员们开设的茶艺课、书法课也很受欢迎。

书法课上,学员伊拉姆总是认真地练习。她还网购了毛笔、宣纸作为伴手礼,打算回国后送给巴基斯坦的朋友。

“中国朋友总说‘以和为贵’。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一节书法课上老师教我的‘和’字。”伊拉姆说。如今,她能熟练写出“和而不同”等成语。临行前,她挑选了几幅书法习作送给中国的老师和朋友,并与他们约定“明年在巴基斯坦再相聚”。

丰富的活动让学员们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脉动,加深了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这份情谊也为中巴双方在更广阔领域的合作共赢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更多人掌握发展农业的‘中国方案’”

过去几个月,在杨凌的街头巷尾,骑着共享单车穿梭、熟练取快递的“洋面孔”是一道独特风景线。

7月17日举行的结业典礼上,学员们和老师合影留念、交换礼物。这一幕幕场景,让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卡里尔·哈什米深有感触。“巴基斯坦农业‘千人计划’项目是巴中友谊的见证。期待学员们成为国家‘变革的种子’,尽快推动巴基斯坦现代农业发展。”卡里尔·哈什米说。

中国农业科技的持续输出,离不开坚实的平台支撑。依托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丰富的科教资源,杨凌示范区已举办超过120期农业援外培训,累计为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培养了3000余名农业人才。

随着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的平台效应持续放大,中国的农业智慧正深度嵌入丝路发展脉络,逐渐长成惠及各国的生态林。

“我们将根据上合组织国家自然资源禀赋及发展需求,开发系列精准化、定制化培训课程;继续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远程培训讲座,引导相关高校实施合作办学、联合培养,通过常态化技术交流,让更多人掌握发展农业的‘中国方案’。”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外办主任、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马静说。

以农业科技与教育合作为纽带,杨凌示范区架设了一座促进民心相通的友谊之桥,更铺就了一条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播撒在绵长丝路上的粒粒“金种”早已破土而出,迎着阳光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