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一批批怀揣梦想的新农人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播撒希望,在关中的田畴沃野里创新耕耘,在陕南的绿水青山间培育产业,为陕西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今日,本报推出“新农人三秦耕耘忙”报道,聚焦来陕创业的新农人,讲述他们助力农业提质、农民增收的生动实践,以期带动更多人才投身乡村实现梦想。
黄土高原上的“候鸟农人”
8月27日,来自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工人在靖边县东坑镇陆家山村胡萝卜加工车间工作。通讯员 陈治武摄
眼下正值瓜果蔬菜成熟的时节,塞上靖边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批又一批来自外省的务工人员,如“候鸟”一般,追随着季节的变化来到这片忙碌又充满生机的田野。
8月26日,在靖边县东坑镇陆家山村的胡萝卜加工车间,来自河南焦作的胡萝卜清洗流水线负责人贺军一边扫视着胡萝卜清洗流水线,一边介绍他的工作轨迹:“我们7月5日来到靖边,国庆节前后离开陕西前往河南,到了冬季,得赶到福建、广西一带,像‘候鸟’一样。”贺军说。这已是贺军来靖边的第12个年头。这条生产线上的30名工人,来自河南、河北、安徽等省份。
“我们有专门的设备维修工、制冷工和包装工。工作人员都非常干练。比如包装工,能精准把控胡萝卜质量,很好地配合清洗节奏,完成分拣和包装。”贺军说。
今年,贺军所属的绿之源(广州)供应链有限公司在靖边建立了1600亩的胡萝卜种植基地,实现了从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到加工、冷藏、运输和销售的全产业链运营。
在靖边,有276条这样的胡萝卜清洗流水线,近6000名农业社会化产业工人在胡萝卜清洗行业务工。他们和贺军一样,都来自外省。贺军感慨:“2014年,我刚来靖边时,这里的胡萝卜亩产只有两三吨,如今亩产提高到五六吨,品相和口感也越来越好。”
不仅是胡萝卜产业,靖边县东坑镇硬地梁村的麒麟西瓜种植基地里,同样活跃着“候鸟农人”。8月27日,在该基地,来自浙江台州的翁明杰不时叮嘱装卸工:“小心点,这瓜特别脆,容易破。”拥有30年西瓜种植经验的翁明杰,今年是第二次在靖边种瓜。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60位同乡。他们亲眼见证了一座座拱棚建起,一粒粒种子变成一颗颗诱人的西瓜,最终一车车发往广东、上海等地。
“以前,我在海南种瓜,这两年都是4月来靖边一直到10月西瓜收获完才离开。”翁明杰说。
今年,东坑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浙商,打造5000亩拱棚麒麟西瓜种植项目。该项目采用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棚内覆盖保墒技术,根据西瓜生长阶段自动调整肥料需求和灌溉量,使麒麟西瓜亩产达3500公斤左右。数字化运营和科技化管理不仅提高了西瓜产量,还使“靖边麒麟西瓜”广受市场欢迎。
“产业要升级,农民要增收,就得拿出真本领。”靖边县园艺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建宏说。像翁明杰这样的外来技术人员,不仅带来了新品种,还带来了先进种植理念,为靖边农业注入新活力。(通讯员 陈治武 王淑弘)
盐碱地里养蟹的安徽养殖户
9月2日,大荔县下辛村光头水产养殖基地,易忠发用力拉起一网肥硕的黄河大闸蟹。
8月31日,大荔县范家镇下辛村的黄河滩涂上,蟹池水面泛着细碎的波光。来自安徽芜湖的养殖户易忠发沿着池埂缓缓行走,不时停下脚步观察水草的生长情况。池中,伊乐藻舒展着绿茎,藏在下面的大闸蟹若隐若现。这片曾经连草都长不好的盐碱地,现在每年能产75万公斤大闸蟹。
2016年秋,易忠发跟着考察团第一次踏上大荔的黄河滩涂。这里的土块一碾就成粉,用手一搓,白花花的碱霜簌簌往下落。“老乡说这块是‘废地’,种玉米亩产不超过150公斤。”他说,当时他盯着地里渗出的水嘀咕,“在安徽老家养蟹要给池塘人工调碱,这里现成的天然盐碱水或许是个优势。”
这个念头让他下定决心承包了2000余亩盐碱地。他先“小试牛刀”养殖小龙虾,没想到因水质调控不当失败了。就在他一筹莫展时,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伸出了援手。“那会儿,大荔县水产工作站工作人员几乎每周都来,带着专家手把手教我测水、调藻。”易忠发说,这份情谊他一直记着。
在多方支持下,2018年,他借鉴“挖池抬田”技术,在盐碱地开挖池塘,并在池塘中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等耐碱水草,摸索出了适合当地的养殖模式。
“水草吸收盐碱,大闸蟹啃食水草,形成了循环。”易忠发蹲在池边解释,每年2月至3月种伊乐藻、4月至5月补种轮叶黑藻,通过水草调节水体盐碱度,让原本不适宜养殖的水体逐渐稳定。如今,他养殖的大闸蟹亩产超150公斤。
一人闯滩变成众人耕耘。易忠发的成功带动不少外地人扎根大荔搞水产养殖。不光是安徽老乡,江苏、湖北的新农人也循着这条路来此养起鱼、虾、鳖等。光范家镇就有10多户外地养殖户在此发展养殖业,养殖总面积超6000亩。
目前,范家镇水产养殖面积发展至2.7万余亩,池埂上的脚印从稀疏到密集,装蟹的泡沫箱从零星到成垛。那些曾被视作“废地”的盐碱滩,正源源不断向西安、兰州、银川等地输送着鲜美的大闸蟹,成了远近闻名的“活水粮仓”。
如今,大荔县借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政策优势,按照“因地制宜、以水压碱、以鱼降盐、合理利用”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盐碱地潜力,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目前,全县放养水面达3.7万亩,水产品年产量2.96万吨,渔业年产值达5.37亿元。(通讯员 赵卓昱文/图)
秦巴山间种魔芋的闽商
在岚皋县润福源魔芋发展有限公司,张智美展示19公斤重的大魔芋(资料照片)。
初秋时节,岚皋县润福源魔芋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福源魔芋公司”)总经理张智美,又一次来到四季镇长梁村山头,看着林下生机盎然的魔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难怪岚皋县林下魔芋种植经验能在全国推广,你看,今年天旱少雨,但这里林下的一株株魔芋叶肥茎壮。魔芋现在进入膨大期,10月下旬就能收获了。”8月28日,张智美说。
张智美是福建人。回想起初到岚皋县投资创业的情景,这位年近半百的汉子感慨万千:“我怀揣着满腔的热情,渴望通过努力成就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当时,我知道岚皋土壤富含硒元素,是魔芋的最佳适生区之一,有着‘中国魔芋之乡’之称后,便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2021年,张智美投资1000万元,在岚皋县六口工业园区成立了润福源魔芋公司,进行魔芋加工和销售。
在工厂建设期间,张智美通过岚皋县魔芋产业发展中心牵线搭桥,以10年租期在长梁村流转一片山林地,作为公司种植基地。
万事开头难。对于一个完全不懂魔芋种植技术的人来说,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张智美和妻子向岚皋县魔芋产业发展中心的技术员、有种植经验的村民虚心请教,跟着来基地务工的村民一起边干边学,第一年,他们公司就种植魔芋500亩。
此后几年,张智美在岚皋结交了不少懂魔芋的朋友。大家平时互通信息,交流魔芋种植管护技术。有时基地人手不够,张智美一个电话,就有人帮忙介绍工人。
5年来,张智美的事业慢慢步入正轨,不但把加工的魔芋精粉卖到了福建、湖北、广西、湖南等地,还在福建老家建立了魔芋豆腐销售点。在长梁村,他的公司进行了3次扩张,魔芋基地种植规模达1000亩,成为市级魔芋种植园区。
随着魔芋种植“版图”的扩大,张智美被岚皋县魔芋协会吸纳为会员。
今年,张智美又尝试在林下种了6万盆盆栽魔芋,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务工增收。
“这里山美水美空气好。我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归属感,说实话,现在回福建反倒有些不习惯了。”张智美说,“秦巴无闲草,岚皋县素有‘巴山药库’之称。下一步,我还打算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吸纳周边更多村民就业。”(通讯员 张天兵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