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小河镇红石湾村梅花鹿养殖基地里的梅花鹿(9月2日摄)。记者 王晨曦摄
9月2日,靖边县小河镇红石湾村的集中连片耕地上,马铃薯、油葵等作物长势喜人。
秋日,在靖边县小河镇红石湾村,连片农田规整开阔,梅花鹿养殖基地内鹿鸣阵阵。这个位于白于山区腹地的村子,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土地整合,发展特色养殖,成为周边村子羡慕的“明星村”,也是靖边县持续推动农村高质量党建同产业振兴深度结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靖边县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交出了一份“组织强、乡村美、产业兴”的亮眼成绩单。
■ 特色养殖催生“明星村”
9月2日,在梅花鹿养殖基地,红石湾村党支部书记李海生一边给小鹿喂饲草,一边向记者介绍:“2020年,首批46只梅花鹿顺利落户。今年新繁殖小鹿50多只,目前梅花鹿存栏量已达160只。”
5年多来,李海生带领村干部扎根基地,不断学习梅花鹿疾病防治及饲养技术,一步步成长为“鹿专家”。
“梅花鹿爱吃苜蓿,玉米要煮熟投喂;小鹿需安排在高温季节出生以防受凉;成年母鹿一年可繁殖两茬,小鹿90天就能长成。”李海生说。
针对靖边夏季高温问题,红石湾村两委去年创新推出“养殖+光伏”模式——在鹿棚上方搭建光伏板,既为鹿群遮阳降温,又发展了光伏产业,实现双重收益。
特色养殖效益惠及全村,红石湾村推行“土地股+现金股+资源股”分红模式,让村民实实在在鼓了钱包。
“我家去年领到6200元分红,还持有2万元现金股。”村民申世义说,“村集体经济越来越红火,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美。”
红石湾村有11个村民小组,曾长期受困于土地碎片化——“条条块块”的土地分散在185户村民手中,种玉米收益微薄。
“去年,我们整合5个村民小组的1750亩土地,交由专业涉农公司统一运营,并依托地理优势实施‘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智能水肥一体化等旱作农业技术。”小河镇镇长刘海智告诉记者,曾经被嫌弃的“零散地”,如今成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
■ 山沟沟换了新模样
中山涧镇五道沟村,地处白于山区腹地,地形狭长。过去,一道道山沟如同褶皱般横亘在村里,五道沟村的10个村小组如同“散沙”,成为大家口中的“烂杆村”。
2021年,30岁出头的雷宝智当选五道沟村党支部书记。看着面前的“烂摊子”,他明白,第一件事是获得村民的信任。
为摸清村情,雷宝智靠“电话+进门”的方式走访全村160余户村民,成为村民心里的“自家人”。
面对五道沟村的陈年信访积案,镇村两级干部、老党员联合组成“调解团”,秉持不和稀泥、立行立改的原则,着力解决,获得村民的认可。
五道沟村乃木窑小组有一起土地补偿款纠纷,因地界不清、协议丢失、群众利益难以平衡,拖了9年都没能解决。
“40余户村民各执一词,各家都有自己的心思。”中山涧镇镇长马志宏介绍,镇村干部反复调研,找到原协议起草人沟通,重新确定了分配方案,然后又逐个上门做工作,最终促成方案落地。
“拖了9年的补偿款终于到账了。我今天拿到了6445元。这届班子靠谱。”8月20日,五道沟村村民刘忠喜笑着说。
矛盾解决,人心齐了,村子面貌焕然一新。“村里8个小组通了水泥路,2个小组通了砖渣路,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我们还安装了375盏路灯,实现了光纤网络全覆盖,为村民提供便利。”雷宝智介绍,村里正探索特色蔬菜产业链发展模式,蔬菜种植面积已突破1000亩。
■ 三产融合激发新动能
红墩界镇位于靖边北部,毗邻毛乌素沙地南缘,古时名为“白城则”。
这座昔日受限于传统农业的塞北小镇,如今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辟出一条三产融合、惠农富民的产业振兴新路径。
无定河畔,红墩界镇白城则村5800亩耕地如巨幅绿毯平展铺开。
“过去,这里是东一绺西一绺的零碎地。村民常为田埂地界争执不断,守着无定河畔千亩沃土,却无法做大农业产业。”白城则村党支部书记杨树兵告诉记者,2021年红墩界镇全面推进“一村一田”,白城则村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和制种企业,村民因此获得土地流转金、合作社股权分红等多重收益。此外,因为紧靠统万城景区,不少村民还有了一份在景区务工的收入。
“我家10亩耕地流转后的保底收益是8000元,加上在统万城景区工作,我家年收入4万元。”白城则村村民高崇丽说。
近年来,红墩界镇依托技术引进和土地整合,逐步构建起以沙地樱桃和优质白杏为主导的特色林果业。“沙地樱桃糖度高,还能错开集中上市季节,地头价就能卖到每斤30元。”红墩界镇联合村村民米福山介绍,他的20亩樱桃园年收入已超过4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让乡村振兴有主心骨。同时,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把组织力变成看得见的生产力,让党建工作真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靖边县委组织部部长程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