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育家精神,是三尺讲台上日复一日的坚守,更是心怀“国之大者”的赤诚担当。从守护成长到深耕学术,从传道授业到科研报国,陕西广大人民教师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用行动诠释着教育家精神。
今天,我们讲述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故事,向扎根一线的教师致敬,希望有更多教师能以榜样为镜,让教育家精神内化为育人的信念、外化为执教的担当,在三尺讲台育桃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康振生:40余载矢志科教报国
康振生在大棚查看作物长势(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有一个被师生称为“东南窑”的小麦病理实验室。9月7日,实验室里,已过花甲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在带领学生做实验。
“我也当过农民,知道种地的辛苦和不易。我将不忘初心,回归麦田,做一个心中始终‘装着’粮食的人。”康振生说。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康振生带着兴奋与憧憬,成为西北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后来,他又成为招生制度改革后学校首届研究生,在导师李振岐院士的带领下,开启了40余年的小麦条锈病攻克之路。
小麦条锈病被称为“小麦癌症”,是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低温真菌病害,会让小麦减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小麦绝收,给我国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出身农家的康振生,亲眼见过条锈病对小麦安全生产造成的巨大影响,萌发出依靠科学助农增产增收的愿望。
后来,他带领团队踏遍多个省份采集万份标本,首次发现条锈菌在野生小檗上的有性生殖过程,破解了病菌变异国际难题,构建起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经过18年持续攻关,他带领团队发现全球首个被病菌操纵的小麦感病基因。该成果发表于Cell,入选“2023年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
2017年,康振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院士值得高兴。但在我看来,最大的荣誉莫过于培养了一批批对我国农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农林科技人才。”康振生说。
科研任务重,但他仍然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多年来,康振生形成“以育人为本,全方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打造知农爱农新型植保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近年来,康振生培养博士研究生60多人、硕士研究生130多人。这些学生中有的已经成为植保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有的在地方农科院或农技部门服务“三农”,守护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院校教师一生要站好两个讲台,一是教书育人的讲台,一是田间地头的讲台。常常自问初心何在,人生之路就会走稳走远。”康振生说。(记者 吕扬)
叱培洲:焊花里的育人路
叱培洲在指导学生(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里,阳光透过高窗落在熔池上,如碎星般闪烁,40个工位干净整齐,10台焊接机器人臂腕轻转。
新学期,大师工作室迎来了又一批新生。9月5日,实训教师叱培洲说:“看着这些学生,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他将亲手写的“德修身、技立业”贴在工作室门口,又把父亲的那句“焊工要练到八级”写在白板上,并告诉学生:“做人先立德,成才靠实技。”
30多年前,刚握起焊枪的叱培洲在电站建设工地上练就了“真本事”——他能在狭窄空间里完成“镜面焊”,累计焊接高压焊口3.5万余个,参与多种新型耐热钢焊接工艺研究20余项,参与解决全国各类电力、石化、航空航天企业焊接修复难题100余次。
2016年,为了给祖国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叱培洲带着焊枪走进陕铁院,成为一名实训教师。
他笑着说:“走进校园,我听见了琅琅书声,听见了焊接实训室里传出的打磨声。我想,这就是职业教育最动人的‘交响曲’,知识与技能、头脑与双手同频共振。”
他积极推动陕铁院的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建设,按照国家一类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完成实训基地改造,为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5年来,他教授学生6000余名,主持课余技能训练3000余课时。
5年来,他负责的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跨行业带徒34人,培养国家级、省级赛场获奖选手30余名,向企业输送高级技师100余名。
有一次,学生汪江在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焊工赛项获得亚军。他在电话里哭着对叱培洲说:“老师,我终于不再害怕别人问我读的是职校还是名校了,因为技艺让我昂起了头。”结束通话后,叱培洲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8个字——“技能报国,不负韶华”。
叱培洲深知肩上的责任,就是要把手里的焊枪变成“点火枪”,点燃青年对技能报国的热情;把粉笔当作“指挥棒”,指向产业升级、科技强国最急需的方向;把工作室打造成“前沿实验室”,让AI焊接、智能制造的最新成果在这里率先孵化。
2025年,叱培洲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
回校后,他在宣讲中告诉学生:“未来的路或许仍有高原缺氧、海上湿热,也许会面临从未见过的新材料、新工况,但我们要相信,只要心中那簇技能报国的火焰不灭,再陡的坡口也能磨成柔和的曲线,再难的电弧也能被驯服成跳动的诗行。”(记者 郭妍)
陈雪:扎根一线 育万千桃李
9月8日,陈雪指导学生学习。
“教育是在学生心灵深处耕耘的事业,教育是激励、唤醒和鼓舞成长的艺术……在老师眼里,每个孩子都闪着自己的光。”9月1日,在陕西省西安小学新学期新教师培训会上,陈雪动情地说。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33年来,陈雪扎根教育一线潜心育人,积极践行弘扬教育家精神。
每接新班,她都会先发调查表,尽量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思想基础、智力发展、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教学中,她会对学生综合了解、全面分析。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她细心观察,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
“老师,我不想参加了。穿舞蹈服会暴露我的伤疤。”在一次广播操比赛的彩排现场,一名身上有伤疤的女生想放弃演出。
了解情况后,陈雪积极劝导女孩:“不要怕,身体上的伤疤不是你的缺点,是你与众不同的特点……”陈雪还邀请女孩的家长和其他同学一起安慰女孩。
在大家的安慰与劝导下,第二天,女孩蹦蹦跳跳地登上舞台。后来,她当选学校少先队大队长,还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区级三好学生。
“谢谢老师,是您给了她自信,让她健康成长……”家长感激地给陈雪写了一封信。
学生病了,第一时间打电话询问病情;天气突变时,提醒学生增减衣服;下雨时,把自己的伞塞给忘带雨具的学生……陈雪用爱心与善良,为学生撑起一片温暖的天地。
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陈雪提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开创“道德积分”管理机制,成立家委会,推动家校联盟,营造了“保存真、分享爱、追寻美”的班级文化氛围。
她还带着家长、学生,到工厂、社区、田间开展参观体验、劳动教育、传统文化调查等亲子活动,逐渐探索出一条学校、家庭、社会共育的教育路径。
多年来,陈雪扎根教育一线,承担公开讲座、带岗研修、送教下乡、听课评议等工作。凭着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陈雪先后获得“西安市十佳模范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2021年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记者 郭诗梦)
王宇华:孩子心中“最靠谱的王老师”
王宇华为学生答疑解惑(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在陕西省柞水中学,常能听到学生们说“最靠谱的王老师”。
王老师就是王宇华。9月2日,王宇华告诉记者,2003年,他刚从学校毕业,背着行李走进柞水中学。课堂上,他讲数学题,也讲红色故事;生活中,他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家人”。
从教22年,王宇华兢兢业业,连续5年师德考核“优秀”。他在2021年获评“商洛市优秀共产党员”,师德事迹被纳入全县教师培训案例。
柞水县是山区县,留守儿童占比高。为了摸清每名孩子的情况,王宇华琢磨出“一生一档”的办法,为每名学生建立档案。档案本里记录着学生的成绩曲线、兴趣特长,以及家庭状况、心理变化等信息。哪名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哪名孩子跟着祖辈生活、哪名孩子面临生活困难,王宇华都记得清清楚楚。
王宇华的班里没有“差生”,只有“没被发现的闪光点”。他在全班设立“成长合伙人”制度,把学生分成“数学攻坚组”“环保实践组”“文化宣传组”,让害羞的孩子能站出来当“小组长”。每周评“每周一星”,“值日最认真的同学”等都能上榜,不看分数看行动。
课堂教学中,王宇华牵头推进“生本课堂”改革,让学生当“小老师”,通过小组讨论、错题互评、难题共解,让课堂更有活力。
有学生说:“王老师的班像家一样温暖。在这里,我觉得自己特别有用。”王老师的努力,换来了班级连续5年获评校级“文明班级”的成绩,更让不少学生重拾信心。
“一个人优秀不算好,一群人优秀才是真的好。”这是王宇华常挂在嘴边的话。
作为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宇华把22年的教学经验揉进科研里,牵头7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发表30多篇论文,每一个公式、每一个案例,都来自他在课堂上的总结。
看到学校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的情况,他带头指导5名青年教师,从备课、写教案到教学都坚持手把手教。他还带着年轻老师“走出去”,到10多个省市交流学习,再把专家“请进来”,开讲座。
在他的带动下,柞水中学11名青年教师成了“商洛市教学能手”,8人获评“陕西省教学能手”。
22年过去了,站在讲台上的王宇华还像刚来时那样精气神十足。从“青年教师”变成“学科标杆”,从“班主任”变成“副校长”,身份在变,但他“扎根乡村、守护孩子”的初心从未改变。在柞水中学的孩子们心中,这位“最靠谱的王老师”,永远是成长路上最坚实的依靠。(记者 郭妍)
白桦:用爱浇灌祖国花朵
9月8日,白桦陪孩子玩玩具。
“我觉得一名好老师应该用心工作、用爱育人。我非常喜欢小孩,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是我工作的原动力。”9月8日,西安市第二保育院中三班班主任白桦深情地说。
1989年参加工作的白桦,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已有36年。在她看来,幸福就是让更多孩子学到知识、学会做人。
在幼儿园,白桦遵循着“是严父,也是慈母;是教师,也是伙伴”的原则,把自己的爱奉献给每一个孩子。
“之前,班上一个小朋友,父母工作非常忙,由年迈的爷爷照顾。孩子每天来幼儿园都是蓬头垢面的,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白桦告诉记者,她帮孩子洗脸、编辫子,用更多陪伴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
2011年,陕西省首届少儿春节联欢晚会向西安市征集节目,西安市第二保育院接到了邀请。“我们想编排一个反映本土文化、活泼灵动的舞蹈。然而,搜集大量音乐素材之后,我发现,不是曲风不符合幼儿园孩子的风格,就是歌词不适合。”白桦回忆,她和几名老师自己写歌词,找专业的老师谱曲,带着孩子们去录音棚录制。配乐完成后,白桦又与孩子们一起选服装、彩排舞蹈……最终,这个原创舞蹈《陕西楞娃八大怪》在陕西省首届少儿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大放异彩。
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与幼儿园的配合。为了与家长更好沟通,作为班主任的白桦经常利用晚上时间与家长进行电话、微信联系,围绕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等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
36年的付出,白桦得到了孩子们、同事、家长的一致认可,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优秀班主任、西安市最美教育工作者等荣誉。“我想用心对每一个孩子,为基础教育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白桦说。(记者 郭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