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职业“上新”,打开新天地

——从新职业看陕西就业市场和经济活力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12 08:23 作者:周明 马瑜

九月九日,旅拍定制师李学军在西安城墙永宁门给顾客拍照。记者 周明摄

9月8日,网络主播刘帆在练习绘画与视频剪辑技能。

火热的需求,催生出新的职业——文创产品设计师。图为9月10日,顾客在西安博物院挑选文创产品。

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第七批新职业。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旅拍定制师等17个新职业,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睡眠健康管理师等42个新工种“集体上新”。

近些年,各类新职业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职业的从业者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些新职业折射出产业升级的强劲脉搏,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

官方发布为这些新职业和新工种赋予了“国家身份”。在陕西,以新职业为代表的新赛道情况如何?在就业方面如何更好地搭建供需对接桥梁?对于产业升级和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意义?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 步入新赛道的年轻人

“明天见。”9月8日21时,李学军将客人送回酒店。直到客人的身影看不见了,李学军才转身踏上回家的路。“下班了!”他笑着说,语气里听不出疲惫,反而透着充实。

今年36岁的李学军是一名旅拍定制师。作为“浮光旅拍工作室”的创始人,他为游客提供旅行规划与纪实拍摄的个性化服务。

李学军曾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担任讲解员,熟悉陕西很多古迹背后的故事。后来,他又有了一段旅行社工作的经历。“很多游客需要的是真正个性化的体验。”李学军说,“我很早就想做旅拍师,直到有一次客人问我能不能帮他们规划、记录旅程,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每个人都有故事,接触不同的人也是在给我‘充电’。”李学军工作室的名字“浮光旅拍”如今成了他职业的最佳注脚——在浮光掠影的旅途中,为他人守护易逝的瞬间。

消费需求是催生新职业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如今,随着我国新消费业态的蓬勃发展,一批又一批充满活力的青年人干起了“新鲜职业”,新奇有趣的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职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就业空间。

用户对于数字化技能的偏好,成为新职业时代的显著特点。

20时,20岁的刘帆准时出现在直播间。屏幕里的他,以一个精心设计的虚拟形象代替真人出镜。网络主播是他选择的职业身份。

“直播不只是开播那几小时的工作。”刘帆说,下播后,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剪辑“直播切片”——将直播中的精彩片段剪辑成短视频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上。“这是吸引新粉丝最重要的手段。”他说。

刘帆的某社交媒体后台数据显示,他的账号已发布超过100条切片视频,目前已在该平台收获粉丝1.2万。

“网络主播是很有意思的工作,但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个人成长才是根本。”目前,刘帆正在精进绘画与视频剪辑技能,希望不断提升自身技能。

统计数据显示,近些年,陕西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规模持续增长,2025年陕西应届高校毕业生超过45万人。随着年轻人对于新职业、新工种的认可和接受,招聘市场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岗位。

“身边很多同学都有意愿尝试新职业,包括网络主播、文创产品设计师等。这些新职业,工作相对自由,还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技能。”9月9日,西京学院设计专业学生陈思雨告诉记者。

■ 新工种开辟多元就业新天地

随着“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流链相关企业开始紧密布局。包括顺丰、韵达等在内的物流链企业将无人机等与低空经济有关的装备“显摆”出来。而随着无人机在物流链领域的应用,由此产生的飞手、无人机软件工程师等相关新职业的需求也在大幅增加。

看好新职业的发展前景,30岁出头的徐航从企业管理岗位转行成为一名无人机飞手。“经过学习培训,我考取了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颁发的民用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相当于有了行业入门资格证。”徐航说。

目前,持有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的,除了徐航这类物流无人机飞手外,还有电力、测绘、消防、媒体等行业的从业者。

新职业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拓展了择业的广度,为不同兴趣、不同专长的人群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职业选择。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发展需求大、分工细、专业度高的新职业,对于稳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将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强政策层面的鼓励和引导,保障新职业从业者的就业权益,让新职业更好发挥稳就业的支撑作用。

今年暑期,各地博物馆游人如织,“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观赏精美文物、聆听历史故事、购买文创产品……火热的需求,催生出新的职业——文创产品设计师。

在文旅消费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凭借新兴技能,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间精准锚定就业坐标,解锁职业新赛道。“人们一提到西安,就会想起肉夹馍、泡馍。所以,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对美食的创意再造中。”文创产品“绒馍馍”联合创始人刘子齐说。

如今,西安的文创产品设计师不再将自己的眼光局限于西安的城市风景、文物遗迹等传统素材,也开始关注和挖掘美食、地标建筑等元素,进行创意研发。

专家建议,推动新职业健康发展,还要加强人才培训、职业标准制定、技能等级认定、劳动权益保障、晋升激励机制等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新职业人才队伍的质量,让新职业岗位更具吸引力。

8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陕西省“技能照亮前程”行动实施方案》,决定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低空经济及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培养技能人才。行动期间,全省将开展补贴性培训,计划培训100万人次。

■ 新职业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自新一轮新职业发布工作重启以来,我国新增职业已达110个。对比2022年与2015年两版职业分类大典,更能体会变化之快——新增职业有158个,占比接近全部职业种类的10%。

专家表示,职业反映的是以社会分工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式。职业变迁背后,有经济结构的深层调整,也有人力资本价值的动态重估。透过新职业,可以管窥社会经济的活力。

“每一个新职业的背后,都连着一条快速成长的新赛道,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旺盛需求。”在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屈晓东看来,从“一业定终身”到“多栖发展”,从标准化岗位到个性化创造,新职业的涌现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职业选择,更深刻地反映了我省经济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的方向加速迈进。

从全省层面来看,以互联网营销师为代表的新职业,不仅为周至猕猴桃、洛川苹果等“陕货”打开了全国销路,更带动了包装、物流、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撬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同时,研学旅行指导师、民宿管家等新职业的兴起,则是陕西深挖“周秦汉唐”文化富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直接体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新职业从业者,还是研究领域专家,或是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大家普遍认为,就业新赛道往往就诞生于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的地带。

近年来,从物联网到大数据,从云计算到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和深度应用,催生了新的就业形态。以此为契机,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人工智能数字人训练师等陆续被列入新职业、新工种。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市场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可谓庞大。我们应该加大人才继续教育力度,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提升新职业求职者的竞争力。”西安市互联网协会秘书长杨啸告诉记者。

“新职业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晴雨表’和产业转型的‘催化剂’。”屈晓东认为,当职业更迭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折射出的就是三秦大地以创新驱动开辟发展新赛道的战略选择。

屈晓东告诉记者,陕西作为科教大省和工业重镇,正处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关键时期。新职业的诞生,恰是新技术、新模式与陕西雄厚的产业基础深度融合的产物,可以将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推动产业升级蝶变。

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周明

从数字经济催生的程序员到绿色经济涌现的碳汇计量评估师,从健康服务领域细分的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到文旅融合所需的民宿管家……曾经闻所未闻的岗位,如今在三秦大地已不再新鲜。

层出不穷的新职业、欣欣向荣的新赛道,不仅清晰折射出陕西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脉搏,还日益成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

新职业的蓬勃兴起,本质上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镜像反映。陕西作为科教大省和制造业大省,正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链成群,必然催生对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大量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同时,陕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数字化、体验式消费的新趋势也滋养着研学旅行指导师、互联网营销师、数字文创设计师等的成长。这些新职业锚定的正是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新动能,其发展态势直接反映了经济结构优化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度与广度。

更重要的是,新职业开辟了就业新空间,为实现更加充分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与传统岗位相比,新职业通常技术含量更高、创新活力更强、发展前景更广,能够有效吸引并承载包括高校毕业生、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劳动力,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陕西敏锐地把握这一趋势,多措并举培育壮大新就业形态。政策层面,陕西明确提出要“支持培育新就业形态”“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实践中,陕西强化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引导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增设无人机操控、物联网安装调试、健康照护等新职业培训项目。

然而,新职业的健康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许多新职业尚处于成长初期,职业标准有待完善,技能评价体系需持续健全,社会认知度也需提升。这要求相关部门加快制定职业技能标准,让人才培养更好匹配市场前沿变化。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陕西必将孕育出更多新职业、新赛道。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顺势而为、精准施策,必能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拓宽就业“蓄水池”,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