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小山村来了国际订单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0 08:12 作者:李欣泽

秦岭深处,柞水东南,3万亩苍翠林地环抱的山坳里,金米村172座木耳大棚若隐若现。

11月4日,智能化大棚里,村民赵琴轻轻一点手机,温湿度控制系统立即启动,屏幕上变化的数字定格在95%的湿度和22摄氏度——这正是木耳生长的黄金环境。

“省心多了!”赵琴笑着擦了擦手说,“以前我得一趟趟跑大棚,现在手机上就能调温度。”她的身后,一排排菌袋整齐悬挂,肥厚的黑木耳在湿润的空气中悄然生长。这些优质产品,逐渐吸引了远方的目光。

今年6月初,杨凌国合跨境贸易有限公司派人专程前往柞水考察木耳产业。选品专家带着专业仪器,从等级、规格、品质等方面严格筛选,最终被金米木耳的品质打动。“这木耳肉质厚实、色泽均匀,完全符合市场标准。”公司工作人员申奥坦言。

考察刚一结束,合作意向就快速落地,小山村接到了来自中东市场的订单。一笔承载着村民期待的出口订单生效。

很快,一辆满载1000公斤干木耳的货车在村民们的目送下驶出村头。村支书李正森说:“这可是咱们木耳首次出口中东!”

“咱这儿的水好、空气好,种出的木耳好吃得很。”赵琴边说边利落地采摘着木耳。五年前,她和开大车的丈夫还在外地打工。如今靠着种植木耳,不仅年收入达8万元,还购置了小铲车、开起了小卖部。“最开心的是两个孩子都在身边,老人也能照顾上。”她弯腰捧起一筐新采的木耳,满足地笑着。

这份满足,源自脚下这片土地的馈赠。金米村恰到好处的海拔和湿度,孕育出优质木耳。而守护这好生态的,不只是金米村的村民,还有陕西大西沟矿业有限公司。公司用矿山修复的实际行动,为这片山水添绿。

“看那边,种的都是樱桃树、核桃树。”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崔永虎指着山坡介绍。近五年,这里已栽种300多万棵苗木,“客土喷播”技术让光秃秃的岩壁重新披上绿装,与金米村的林地连成一片,共同筑牢秦岭生态屏障。

“矿山修复不是简单种树,而是要让生态系统自我循环。”崔永虎说,他们正与科研机构合作,探索将尾矿改良为土壤修复剂的新路径。当地生态环境部门也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帮助企业实现超低排放,为金米村的木耳产业筑牢环境根基。

良好的生态品质,让金米木耳拿到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证”。2023年,经商洛海关牵线搭桥,金米木耳首次出口乌兹别克斯坦;2025年,又与杨凌国合跨境贸易有限公司达成长期合作,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

“海关‘手把手’教我们办手续,帮扶组帮我们找渠道,海外订单肯定会越来越多。”金米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江长宏难掩喜悦,表示若市场反馈良好,将实现每月一批的常态化出口。

申奥表示:“我们要让金米木耳不仅种得好,更要卖得远。接下来,我们将根据海外市场需求持续发货,争取年底帮助金米村销售2万公斤至5万公斤木耳,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如今的金米村,处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木耳大棚里,村民们忙着采收;农家乐里,游客们品尝着新鲜的木耳菜肴;电商直播间里,年轻人热情介绍产品……全村60%的劳动力嵌在木耳产业链上,实现增收。

夕阳西下,赵琴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站在自家门前轻声说道:“是秦岭的好山好水养出了好木耳,是生态优先的路子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未来五年,我们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启动环保项目,把废弃菌袋中可利用部分制成生物质颗粒替代燃煤,腐化部分制成有机肥。”江长宏对未来充满期许,“金米村将继续以生态为基、产业为脉,让秦岭木耳香飘更远、惠及更多乡亲。”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