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工园地 / 科普天地 / 正文

拔罐并非“万能术”,这些误区应知晓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05 10:07 作者:陈 曦 邹煜超

近日,一则“男子在家连续拔罐两天导致截瘫”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据报道,该男子因操作不当造成严重后果,这一案例也为热衷中医养生的人群敲响了警钟。

随着中医养生理念深入人心,拔罐作为传统外治法的一种,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不少人将其视为缓解疲劳、改善不适的家庭保健法。然而,盲目进行拔罐操作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为此,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医专家,厘清常见拔罐操作误区,揭示正确操作方法。

误区一:拔罐能改善各种不适

不少人将拔罐视为“万能疗法”,无论头痛、失眠、疲劳还是肌肉酸痛,都指望通过拔罐来缓解。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陈泽林介绍,拔罐有其特定的适应症,目前根据文献总结的有456种,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咳嗽、颈肩腰痛慢性疲劳综合征、消化不良等病证。

“从中医理论看,拔罐通过负压吸附体表,能够开腠理、祛风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主要针对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病证。”陈泽林解释说,“对于感冒初期、疼痛类疾病、高血压等实证、寒证、湿证,拔罐能发挥良好效果。”

但对于某些病证,拔罐不仅无效,甚至可能加重病情。陈泽林特别强调,抽搐、痉挛、皮肤过敏、溃疡、水肿以及大血管分布处不宜拔罐。对于体质虚弱者,如老人、儿童、孕妇及久病体虚者,拔罐也需格外谨慎。

“这个导致患者截瘫的案例,很可能因患者在不适合的部位或情况下进行了拔罐,损伤了神经或软组织。”陈泽林介绍,拔罐并非“万能养生术”,明确适应症与禁忌症是安全操作的第一步。

误区二:身体哪里不舒服就拔哪里

“腰疼拔腰,背疼拔背”是许多人的直觉选择,但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教授徐媛指出,拔罐位置的选择需要根据经络循行、穴位特性及疾病性质综合考虑,而非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拔罐部位的选择同样如此。”徐媛举例说,“比如胃痛,我们不一定只在胃部拔罐,可能会选择背部的胃俞穴,或者腿部的足三里穴,这些都是与胃腑功能密切相关的穴位。”

根据中医理论,背部膀胱经循行区域分布着与五脏六腑相对应的背俞穴,在这些穴位拔罐可以调节相应脏腑功能。因此,脏腑病变多选择相应背俞穴进行拔罐治疗。

对于局部软组织损伤的情况,如急性腰扭伤,确实可以在疼痛部位进行拔罐。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出现皮肤破损或血肿,则不宜拔罐。

徐媛特别提醒,有些部位是拔罐的危险区域,如颈部、腹股沟、腋下等有大血管分布的部位,以及眼、耳、口、鼻等感觉器官附近。“人体这些部位组织结构薄弱,拔罐可能造成损伤,尤其是颈部分布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操作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误区三:拔罐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不少人认为“拔罐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甚至有人故意延长留罐时间,直到皮肤出现水疱认为“湿气被拔出”才起罐。陈泽林明确表示,这是非常错误且危险的做法。

“一般情况下,留罐时间应控制在5—15分钟,具体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以及拔罐部位而定。”陈泽林解释说,“对于初次拔罐者、年老体弱者或儿童,时间应适当缩短,通常5—10分钟即可。”

留罐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局部皮肤过度充血、水肿,甚至出现水疱。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患者感染。

“那位连续拔罐两天导致截瘫的患者,很可能不但位置选择错误,而且拔罐时间过长、频率过高,导致局部组织严重受损,影响到脊髓或外周神经。”陈泽林强调,拔罐治疗一般每周1—2次即可,不宜过于频繁,要给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

夏季拔罐时间可稍短,冬季可稍长,但一般不宜超过15分钟,体质虚弱者,最好不超过10分钟。

误区四:罐印越深代表排毒越好

拔罐后皮肤上留下的暗红色、紫黑色甚至青紫色的罐印,常被解读为毒素排出的表现,且颜色越深代表排毒效果越好。徐媛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

“罐印的颜色主要与局部血液循环状况及皮下毛细血管破裂程度有关,并非所谓的毒素外排。”徐媛解释说,“罐印颜色的深浅主要反映的是局部寒、湿、瘀等病理状况,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不直接代表治疗效果的好坏。”

陈泽林进一步说明,从中医角度看,罐印颜色与体质和病情有一定关联: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局部有血瘀或寒凝;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多为寒凝血瘀;罐印鲜红,通常表示体内有热邪;罐印灰白或无颜色改变,多提示气血不足或寒湿较重。

“罐印颜色深不一定代表治疗效果好,同样,罐印颜色浅也不意味着治疗效果差。”陈泽林强调,治疗效果应当以症状改善为主要判断标准,而非罐印颜色。

对于网络上流行的“拔罐排毒”的说法,徐媛认为,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体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肝脏、肾脏和呼吸系统排出,皮肤并非主要排毒器官。“将罐印解释为‘毒素排出’不具备科学依据。”

责任编辑:葛依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