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阳县紧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聚焦实施“三百四千”工程奋力赶超行动重点任务,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强化产业包联、汇聚人才合力、聚力骨干引领、建强头雁队伍,切实推动党建领航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夯实基层基础,筑牢乡村振兴“压舱石”。印发《关于开展村(社区)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三年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精准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实施“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推行书记领办基层党建“五件实事硬事”制度,开展“晒成绩、夺红旗、争红星、固成果、促振兴”党建主题活动,有序实施5个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带、2个乡村振兴示范镇、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在疫情防控一线充分发挥“两个作用”,从县直机关向城区居民小区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261人,从全县抽调134名副科级及以下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11个重要交通出口检查点执勤,筑牢联防联控坚固防线。
强化产业包联,赋能经济发展“新引擎”。制定《落实“百名市县领导联链条包抓产业”实施方案》,紧盯“3+N”产业集群,明确14名县级领导、11名县级部门负责人包抓9条重点产业链,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力引擎。同步落实48名局长行长联78个“五上”企业纾难解困,135名部门骨干联135个项目精准服务,159名干部组建53支小分队招商引资,提高服务效能,助推企业发展。目前,全年135个包联重点项目开工建设87个,26个省市重点项目开复工24个,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合同4.42亿元,为企业争取超产超销、苏陕协作等项目补助资金1329万元。
汇聚人才合力,激发创新创业“动力源”。紧盯科技人才、高技能和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退役军人“五类”人才群体,全力抓好招才引智,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围绕15条重点产业链,支持260名人才创新创业,培育示范点10个,建立人才数据库,录入各类人才信息260条。依托秦创原平台,新建县人才驿站1个、博士工作站办公室1个。加大“组团式”帮扶力度,组织50名科技特派员、10支人才服务团下沉一线送技术、送服务,进企业、兴产业,为创新创业人员提供指导服务。
聚力骨干引领,锻造驻村兴农“生力军”。选优派强、管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围绕建强村党组织、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五项职责,全县共选派驻村党员干部476人,其中,向“五类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共307人,非“五类村”选派帮扶工作队长、队员共169人。每个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队每年至少为帮扶村争取1个集体经济、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项目,全县每年定期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典型,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目前,已争取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318个,总投资1.71亿元,解决群众实际困难1810件。
建强头雁队伍,铸就带富领飞“主心骨”。加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和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出台《关于加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教育管理若干措施》,大力实施“千名领跑人”学历提升计划和“归雁计划”,全面落实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五条措施”,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能。将全县现有244名村党组织书记、466名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纳入“千名党员带富领飞”管理台账,每名村级党组织书记每年至少直接包抓1个产业、争取1个项目、发展1名农民党员、帮扶1户困难群众,每名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发展1个专业合作社、至少带领2户农民发展产业。目前,已争取项目926个,开工建设413个,累计为群众办实事1643件。
一季度,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2%和9.2%。
(中共山阳县委组织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