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 正文

宝塔区:紧扣“五个振兴” 靶向精准施策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2-05-10 10:05 作者:冯晓宇

开春以来,延安市宝塔区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这条主线,强化政治站位、聚焦“五项任务”,统筹谋划,高位推进,突出关键、多措并举,持续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乡村振兴工作迈出坚实的步伐。

QQ截图20220510095217.png

下好“全盘棋”   坚决守底线

2022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五年过渡期”的第二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宝塔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始终坚持高站位谋划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直接主抓、分管领导亲自调度落实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推进会、调度会等,分别对产业帮扶、安全饮水、就业创业、易地安置、巩固衔接政策等重点工作进行精心安排部署,确保了脱贫攻坚过渡期内衔接政策和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宝塔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预警工作方案》,建立了“区级组织集中排查、行业部门定期排查,乡镇村组日常排查”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夯实了“四支队伍”和网格员的动态监测直接责任,确保巩固衔接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坚决守住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QQ截图20220510095251.png

牵住“牛鼻子”  奋力抓发展

宝塔区按照“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宝塔区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补办法》,严格落实财政衔接资金60%以上用于发展产业的要求,立足特色、优化布局,一体规划、协同推进脱贫村和其他村、脱贫户和其他户产业培育,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脱贫增收。苹果产业。新建防雹网3000亩,有机苹果基地建设20万亩,防冻坑建设10万个,坑施肥水一体化技术推广1万亩,豆菜轮茬1万亩,全面打造宝塔区20万亩山地有机苹果基地建设。蔬菜产业。新建大弓棚400亩,新建日光温室200亩;打造南泥湾镇、麻洞川镇、临镇镇南翼设施蔬菜基地,新建河庄坪赵家岸村占地240亩的集园林花卉交易、品种展示、销售配送、人才培养、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现代花卉示范基地。养殖产业。全区建设养殖专业村18个、规模化舍饲养殖场300个,畜沼果菜配套养殖专业村2个。就业创业。坚持就业实名制台账管理,用好“秦云就业”信息平台,开展技能培训1000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700余个,统筹用好500个生态护林员、护路员、护水员、保洁员以及村级光伏电站等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促进乡村就业困难人员就近就地就业。

QQ截图20220510095318.png

“五措”齐发力  全面促振兴

宝塔区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个振兴”的重要指示,强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要素保障,实施“五大振兴”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与重点产业结合。宝塔区把苹果、蔬菜、种养殖“三业并举”,作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发力点。通过多种措施,推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三化联动”,持续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提升”,提高乡村振兴新型产业体系的质量和效益。

乡村振兴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坚持引育并重,汇集各方人才资源服务乡村振兴,建立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提高从业者的素质,促进各类人才向农村流动,既“输血”也“造血”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源头”。

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结合。宝塔区着眼文明素质的养成,以乡风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建立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文艺演出、道德讲堂、村民议事会等活动,引导群众摒弃落后习俗。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涵养文明乡风,营造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

乡村振兴与人居环境结合。自“十百千”工程实施以来,宝塔区有序推进“改厨、改水、改房、改厕、改圈、改院”六大行动,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让乡村“颜值”更高、人居环境更美。

乡村振兴与组织建设结合。宝塔区紧扣“四不摘”要求,全面整合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包村干部“四支队伍”,将一线脱贫攻坚队伍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比学赶帮”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使党建工作、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协同推进,用组织保障为乡村振兴“鼓劲”。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