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水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径,在强基固本、选优配好、招才引智、提产增收上持续发力,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切实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高质量落地见效。
强基固本,建强乡村振兴“桥头堡”。实施“红色引擎”组织振兴专项行动,创建省级标准化示范村党组织8个,“五星级”村党组织5个,星级村党组织25个。开展“比学共达标、赶超争示范”活动,创建市级标准化示范村12个,优化储备村级后备力量564名。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县8个镇(街道),对换届后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驻村第一书记履职情况等进行专项调研,切实为干部画准像、把好脉,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选优配好,组建乡村振兴“主力军”。强化担当实干导向,着力抓好乡村振兴“头雁工程”,精准选派59名第一书记及114名工作队员,向全县65个非重点村派驻驻村工作队长,出台驻村帮扶五项制度,与镇包村科级领导、包村干部及村干部组成帮扶团,建强队伍,完善机制,提升乡村振兴的组织力。严把结构比例、产生程序、综合素质三道关口,高质量完成7个镇党委换届工作,选配35岁及以下的年轻干部33名,领导班子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班子活力和整体功能显著增强。
招才引智,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水”。建立优秀年轻干部定期调整补充机制,通过专项调研掌握一批、年度考核推荐一批、重点工作识别一批等办法,及时把德才兼备、群众认可、潜力突出的干部纳入组织视野。拓宽优秀人才来源渠道,实施急需紧缺人才招引工程,近年来为教育、卫健、农业、科技等系统招引紧缺人才965人,成立康达、牧原和秋林等6个特色农业专家工作站,让各领域创新人才扎根农村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
提产增收,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探索实施“党支部+集体经济+X(产业带动、村村联建、文化旅游、要素入股、筑巢引凤、资源唤醒)”六种增收路径,持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杜康镇和家卓村依托“党支部+集体经济+文化旅游”模式,建起三产融合田园综合体,带动200余人实现就业创业,为贫困群众分红32.48万元。西固镇构建以特色农产品为主体的党建联合体,创设苹果、花椒、葡萄、菊花等14个自主品牌产品。“果园托管”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累计托管果园7.1万亩,涉及农户1.13万户,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
(中共白水县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