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 正文

澄城:健全完善“五项机制” 为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加压赋能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2-05-31 15:06 作者:澄城县委组织部 相莹

今年以来,为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澄城县迭代升级“勇扛十面红旗 凝聚党建合力”品牌,以“弘扬建党精神 红旗更加鲜红”为统领,健全完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五项机制”,切实保障驻村帮扶工作有效衔接、有序开展,为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加压赋能。

建立领导包联机制 县委常委牵头抓总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建立“11310”(一组一办三包十团)责任体系,县级成立领导小组、镇党委成立办公室、实施县级领导联镇包村、部门驻村包联、机关干部联系包户“三级”包联机制,组建10个镇级乡村振兴帮扶团,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形成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县级层面,成立了全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县委高书记亲自挂帅,全面指导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县委常委牵头抓总,其他县级领导全力配合,联系分包1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调研等方式,充分发挥统筹统揽、一线指挥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工作中心聚集乡村一线;镇级层面,镇党委领导班子分片包干,细化包村联户目标管理、任务清单、定期报告等工作制度,组建镇级乡村振兴帮扶指导团,按季度开展帮扶工作调度会,总结推广经验,不断提升驻村工作成效。

健全驻村帮扶机制 坚持关心关爱驻村干部

坚持和完善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将选派单位优势、干部特长和派驻镇村实际需求精准对接,因村选人组队,有效凝聚帮扶合力。全县向112个“五类村”选派227名驻村工作队员;向49个非“五类村”49名乡村振兴帮扶指导组长和74名乡村振兴帮扶指导员。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人才历练成长的“大舞台”,去年压茬轮换后,全县第一书记科级以上干部20名,本科以上学历62名,平均年龄39.6岁。坚持关心关爱驻村干部,落实各项福利待遇,及时拨付驻村工作经费,落实生活补助、交通费、通讯费等各项补贴,做好驻村干部体检、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办理等,消除驻村干部后顾之忧,保障驻村干部下得去、稳得住、干得好。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推进人才智力成果转化应用

突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积极打造人才助力乡村振兴“4310”合作平台,利用韦智敏人才专家工作室-西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大唐集团-澄城县四方合作平台,韦智敏人才专家团、白永秀乡村振兴智囊团和乡土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团,及镇(街道)10个人才驿站,构建了“宏观人才指导——微观乡村振兴落地——国企结对帮扶——党委政府主动作为”的四方资源协同发力人才新模式,扎实开展“政产学研”各类人才对接项目及活动,推进人才智力成果在澄转化应用。目前,大唐集团教育奖助学金200万元已对接发放,北京八中和中日友好医院已与澄城中学、澄城县医院达成合作意向,与西北大学永秀智库就推进校地合、在澄设立乡村振兴实践站达成初步合作框架。

强化人才培养机制 组建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

将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纳入全年培训计划,采取分批轮训、集中培训、视频培训等形式对乡土人才进行全覆盖培训。组织开展十九届六中全会、“古徵大讲堂——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全县乡村振兴驻村干部业务培训等专题培训,邀请西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白永秀教授为县镇干部系统讲授如何通过五个振兴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让干部学习新思想、掌握新方法、主动开新局,推动帮扶工作取得实效。组建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将县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农业行政执法类干部、驻村干部、镇村党组织书记作为重点培训对象,积极组织“三区”人才根据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时节,围绕苹果、生猪、樱桃、果蔬种植等产业,开展春季科技培训,今年以来累计技术培训30余场,受益群众2000人左右,有效地促进了农户对生产技能的提升,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严格考核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严格日常管理。明确全脱产驻村、每周“五天四夜”等驻村要求,制定驻村帮扶工作管理考核办法,通过半年评议、年终考核、日常监管等手段,督促驻村干部在岗履职,以检查考核倒逼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健全工作制度。 联镇包村县级领导季度调研指导、帮扶团季度工作例会、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季度工作报告等制度,定期研究帮扶工作,解决发展难题。持续加强驻村干部每周一、三、五参加镇机关例会,跟进学习乡镇工作业务。每季度对驻村帮扶干部工作实绩进行综合评定注重鼓励激励。落实好评先评优、提拔使用、晋升职级、及时奖励等鼓励激励措施,让敢担当善作为的驻村干部有舞台、受褒奖。去年以来,共提拔重用乡村振兴一线优秀干部13人,营造认真干、努力干、拼命干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孟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