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 正文

榆阳区镇川镇:扭住“党建+”牛鼻子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2-06-16 16:56 作者:郝姣

今年以来,榆林市榆阳区镇川镇继续锚定建设“千年古镇、魅力镇川”的目标任务,深化“民有所呼、我有所行,民有所求、我有所应”党建服务品牌建设,紧紧扭住“党建+”这个牛鼻子,激发党建新活力,构建“基建强、产业兴、环境美、风气正、服务优”的良好格局,持续推动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高质量发展。

“党建+基础建设”,绘制美丽乡村新画卷

乡村振兴是一场影响农村深刻变革的持久战,基础保障必须坚强有力。镇川镇坚持党建引领,抓好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政府平台和社会资源,紧抓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行动契机,制定了《镇川镇2021-2025年乡村振兴建设规划》,多措并举、协调发力,在提升集镇综合承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拉大集镇框架。2022年,全镇计划实施了100多个投资项目,总投资1亿多元,涉及路网管网、镇村风貌、亮化美化、场所建设等。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我镇坚持规划先行,按照整合资源、功能多元、综合使用的原则,实行活动场所建设与文体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党性教育基地等场所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统筹使用,确保活动场所发挥最大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动项目落地见效,镇党委成立了重点项目工作推进专班,以专班化运作狠抓“项目攻坚”,不断以项目建设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助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党建+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新跨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也是关键。今年,我镇按照“支部领航、党员护航、产业助航”的思路,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的模式,引导村党组织积极和企业、能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通过土地流转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规模化经营,开辟“农户、种植大户、村集体”“三受益”的新路子。年初,我镇永康村率先探索、大胆尝试,通过“盘活整贷”的方式,将农户手中分散闲置的土地流转到村合作社,再将土地转包给种植大户,此次共流转土地1300亩,人均分红830元。承包大户张长年现已投入400多万元,雇佣剩余劳动力超1200人次。刘家湾村将整村508亩耕地流转到4个村民小组,再由村集体进行统一管理,现已集中连片种植110亩红薯,65亩玉米,已投入80多万元,雇佣剩余劳动力超1800人次,预计年终人均分红超1200元。土地流转既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又解决了群众就近就业问题;既整治了周边脏乱差问题,又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招商引资,已成功引进安康市永友商贸有限公司,在原农贸市场的基础上打造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购物中心,概算投资3500多万元。接下来,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资源整合,辐射带动”的总体思路,多措并举、多元带动、多点发力,以壮大碗托、干炉、粉条三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的发展目标。

“党建+生态文明”,取得人居环境新进展

近年来,我镇持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把环境整治作为履行党组织和党员职责的生动实践,探索建立“党建+生态文明”新模式,有效助推全镇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按照镇党员干部包抓村(社区)、网格员包抓村组、党员包抓农户、保洁员包抓区域的“四包”模式,深入推进建设净美镇川、建设绿色镇川和建设宜居镇川“三个建设”,持续开展清垃圾、清污水、清沟塘、清柴草、清杂物和清广告“六清”行动,彻底治理乱摆乱放、乱倒乱扔、乱贴乱画“六乱”突出问题。今年以来,按照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标准,先行先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示范带动全乡创建“美丽庭院”32户,“最美环卫工”5人,“最美商户”3户。充分运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群众性文体活动等平台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践行生态文明专题活动,累计宣讲50余场,开展专题活动30余次。持续强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大行动20余次,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120余次1200多人次,清除垃圾上万吨,栽植绿化树木和花卉3万多株,绿化面积达1000多亩。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了辖区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增长点、镇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助推器以及展现镇川镇良好形象的新窗口。

“党建+文化赋能”,书写文旅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文化赋能、文旅协调,大力实施“党建+文化赋能”品牌建设,镇川镇同时拥有黑龙潭4A景区和罗兀城2A景区,已成功创建为“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乡镇”,建成投用了镇川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综合改造、陕北黄土文化博物馆等大型文旅项目。今年以来,我镇持续强化文化旅游工作力量,正逐步打造集宗教、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实现民俗、民宿、体验观光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发展集红色教育、研学旅游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镇川是一个文化体育大镇,加强文化阵地的建设也是群众的迫切需求。去年年底已成功建成镇川文化宫,共设置5大功能区、17个功能活动场所,已成立9个协会。在镇川文化宫内打造了党建文化长廊,积极展示了党建理念、党建经验、党建成果,既成为宣传党建知识的新载体、教育党员的新阵地,也是群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从而使党建文化贴近群众、融入生活,营造了人人关心党建、人人宣传党建的良好氛围,从而为镇川经济社会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另外,我镇注重挖掘镇川丰富人文历史内涵,成功打造了镇史馆,此馆已成为一个展示镇情镇史、传播文明镇风的新平台。自文化宫建成以来,我镇把开展特色党建文化活动作为过硬支部建设的重要抓手,不定期地组织党员群众、镇党代表人大代表、返乡人员等到文化宫参观学习,目前已组织了20余次、1000余人次参观学习,带动了党员群众近距离感悟本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

“党建+乡村治理”,展现引领服务新理念

 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也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今年来,我镇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和区级基层社会治理示范镇”为契机,围绕落实“七制”治理举措,持续结合“枫桥经验”镇川版“653”(即六大行动、五个坚持、三治融合)工作法,从组织、服务、治理三个层面发力全面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助力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见行见效。坚持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组织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确保活动质量,推行“点餐式”服务,通过讲政策、传文化、教技能、送服务等提升辖区精神文明建设,现利用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实践活动240余次,志愿者达2000人次。坚持以基层理论宣讲团为抓手,进一步拓宽宣讲渠道、扩大受众群体、提高宣讲影响力,结合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平安建设、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逐年推出“菜单式”点题宣讲。目前已开展5场进村大宣讲,受益人群400余人次,将持续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大宣讲活动,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取得实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启动“党建+疫情防控”工作模式,全力打造“凝聚合力守护家园”党建品牌,以党旗为方向,以岗位为阵地,忠诚履职、敬业担当的强大战役力量,筑牢抗疫堡垒。在疫情排查、全员核酸、疫苗接种、防疫点24小时执勤、服务群众等工作中,全镇党员干部齐上阵,当先锋、做表率,全力以赴抗击疫情,累计执勤10个月、全员核酸4次、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影响了500余名群众主动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用行动构筑起了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织紧织密织牢了我镇的疫情防控网,守护好了我们的家园。

“党建+便民驿站”,开创为民办事新窗口

为了不断发挥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镇川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高效便捷的为民服务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服务质量,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近期,我镇整合资源打造了镇川镇便民服务驿站和樊街便民服务驿站。驿站坚持“1+5+X”工作法即以基层治理为总目标,设政策咨询、便民服务、休息等候、自助服务、意见收集五个特色服务区,并开设就业信息查询、免费打印资料、电子图书阅读等个性化服务。同时,设置了首问负责制、管理制度等,印发了镇便民服务手册、各窗口办事指南等,并公布干部职工业务分工、驻村挂片名单,让群众清楚有事到哪里办、找谁办、怎么办。通过定期组织党员到便民驿站报到服务,在意见收集墙认领群众微心愿,积极承诺践诺,让群众“需求清单”精准匹配单位党组织党员“能力清单”,让便民驿站“小而微”的服务迸发出“高大上”的能量。


责任编辑:孟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