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巴县不断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上下足功夫,始终坚持需求导向,着眼“高精尖缺”,充分发挥国家科技特派团、研究生助力团、专家教授团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优势,创新建立“三团”帮扶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科技动能。
一是国家科技特派团多点发力精确“把脉会诊”。近年来,镇巴“4+X”产业不断壮大,以茶叶、魔芋、畜牧、中药材产业为主导产业,蚕桑、食用菌等为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脱贫新路径。科技特派团针对镇巴产业发展实际及“4+X”特色发展路径“对症下药”。按照“专家联镇、科技服务人员联村”的思路,成立了棉花、中药材、蚕桑、梨、茶叶、魔芋、生猪7个产业组,安排每名专家对口帮扶一个镇(街道),统筹县级农业技术人才141人,联系包抓全县178个村(社区),实现镇村指导服务全覆盖,助推乡村振兴迈上“快车道”。
二是研究生助力团深化校地合作智力帮扶助发展。自2018年7月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镇巴县委、县政府共同遴选部分在校优秀博、硕士研究生组成“研究生助力团”,派驻镇巴县部分乡镇或部门顶岗副职领导开展扶贫帮扶工作,每半年轮换一批。先后选派7批共110名博、硕士研究生在17个镇街和3个涉农部门工作。通过实施校地合作,全力打造形成了具有镇巴合作特色的“1166”振兴新平台(“1”,落实1个省级领导联系一个贫困县任务,以实际行动助力全省重点帮扶县。“1”,组建1个研究生助力团,搭建校地沟通桥梁。“6”,组建6个专家团队,强化镇巴智力支撑。“6”,建立6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示范带动镇巴特色产业发展。)研究生助力团积极发挥“科技参谋、专业服务、校地联络”的作用,利用“1166”振兴新模式,在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人才培育、平台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构建起“政府+大学+产业园(合作社)”的产业振兴新路径,涌现出了享誉全国的“锅巴”镇长,为镇巴县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科技人才支撑。
三是专家教授团“硬核”指导力推产业再升级。结合全县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先后聘请茶学副教授余有本,蚕桑研究员苏超等专家团队,同时为每个团队遴选3-5名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组成多学科团队,为全县涉农企业和广大种养殖户提供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咨询、科学技术普及等常态化服务。其中,无人机专家苏宝峰教授为镇巴量身设计出一套高效的山地茶园绿色防控方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家习林杰探索建立腊肉全产业链标准与追溯体系。同时建立了“林-药-粮”土地综合利用的高效种植模式,引进彩色马铃薯等农作物新品种20余个,集成和示范推广10余项标准化种养殖技术;指导农户发展茶园、蚕桑、中药材种植1700余户和肉牛、生猪养殖3300余户;对28项特色农副产品精加工、包装、推广进行指导。通过“专家教授团”助力,镇巴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在近年的农高会上镇巴农企腊肉丝、毛尖茶叶、土蜂蜜、干香菇等均获得“后稷”特别奖,为全县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目前,镇巴县紧紧围绕优势产业,搭建人才集聚载体,已命名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8家,县级优秀人才工作室28家。出台了《镇巴县人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硕博士研究生110名挂职科技副镇(局)长,签约副高以上职称专家教授100余名,国派科技特派员20人,组建了符合镇巴产业实际的“三团”团队,指导支持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推进。
(镇巴县科技促进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