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 正文

陕西富平:新农人“智汇”乡村 领跑振兴致富路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2-07-20 12:10 作者:刘燕子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富平县以打造“智汇”乡村振兴品牌为抓手,引导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引“外援”、搭“舞台”、发“工资”,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引来“外援”想点子,点燃人才振兴“新引擎”

“奶山羊关键核心技术等4个项目‘揭榜挂帅’,将会持续深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战略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带动奶山羊产业发展、振兴县域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力量和源泉。”富平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说。富平县实施“智汇频阳、怀德聚才”人才优化工程,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并重、就业引才与发展引智并行,持续做大人才“蓄水池”。

实施招才引智行动。大力实施富平籍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工程,建立254名在外优秀人才、356名“双一流”在校学子、120名县外专家学者3个信息库,统筹人才需求和编制资源,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实行“重点保障、专编专用,动态管理、人走编收”管理模式,给予每年最高5万元人才津贴,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137名,自主招引县外优秀专技人才56名。

树立“共享人才”理念。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鼓励市场主体建设柔性引才平台,目前成功创建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9个、市县级专家工作站14个,91名专家学者进站工作。圣唐乳业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曹斌云团队研发羊奶粉产品8个、年经济效益0.8亿元。

推进“归雁回巢”行动。完善富平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建立党委常态化联系联络机制,开展“解乡愁•凤还巢”“技术回乡、智力回哺”系列活动,构建人才、技术、资本、服务“四位一体”资智回归体系。杨立智、念沛沛等30余名在外优秀人才回乡投资创业,促成“院士之家”项目、亚美新能源、元厚医疗器械等项目落地富平。

搭建“舞台”压担子,构筑人才发展“新高地”

“成立了这个工作室以后,有资金、有团队,我们拧成一股绳,既解决生产问题,又体现个人价值。”富平县土壤连作障碍防控工作室领衔专家说。富平县大力培育载体平台,最大限度激发“智汇频阳”人才活力。

实施名家集聚工程。采用“领军人才+技术团队”的模式,对10名首席专家、17个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79名拔尖人才“量身”定制、捆绑项目课题61个,已兑现科研补助101万元,落实后期补助202万元,用大手笔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形成了小麦优质“吨半田”技术等一批可推广的人才科研成果。

打造“富庶太平”乡村人才综合体。聚焦推动全县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实用人才嵌入产业支部,每个产业支部遴选若干乡村实用人才作为科技特聘员,推动乡村实用人才抱团集聚产业链、产业链培育帮带乡村实用人才的新格局。目前,已建立柿子、奶山羊、电子商务等产业党支部24个。

共建校地合作联盟。围绕“两大产业”发展技术难题,积极推进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联建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柿子产业研究院,建立首席专家包联园区(专业村)制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圣唐乳业、中冶陕压2个团队“科学家+工程师”成功入选“秦创原”。与温州医科大学合作建设生命健康协同创新中心,预计2024年底可建成涵盖院士专家成果展示及工作室、综合医学中心、生命健康科普馆的“院士之家”,形成院士高端论坛、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融合的新平台。

领着“工资”搞服务,夯实后备积蓄“新动能”

一直致力于农作物统防统治服务的高级职业农民王秀福,又有了新身份——富平县乡村振兴农业专家服务团成员。领着“工资”搞服务,王秀福的这一变化,得益于富平县的人才新政策。

整合贯通农技力量。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及技术服务,创新乡村人才集聚平台,组建尖柿、粮菜、果业、畜牧4个乡村振兴农业专家服务团,落实每年不少于30万元的农技服务奖补资金,推进百名农业专家联村联户,以技术攻关、技术咨询、现场指导等方式实现全县16个镇(街道)包联结对全覆盖。针对农时季节和产业特点,开设《专家讲堂》电视专栏,彻底打通了农业技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各农业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培训2500余场次,播出《专家讲堂》近200期,累计点击量突破60万。粮蔬分团许烨主持的小麦茎基腐防治技术项目累计解决了168.75万亩小麦茎基腐烂问题,在全国农技推广会上进行经验交流。

组织人才交流取经。坚持“走出去、学进来”,与丹阳、闽侯等市县建立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机制,开展专业技术人才交流锻炼或双向培养,已遴选76名专业技术人员外出交流学习、拓宽视野。邀请多名柿子、奶山羊产业专家学者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成功举办柿子奶山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为乡村振兴提供高端智力。

全员培训乡村人才。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三年行动,对新认定的中高级职业农民分别给予500元、2000元奖励,已发放首批高素质农民奖励16万元。依托农村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建设培训基地,围绕非遗项目设立非遗工坊、传习所,鼓励开设“怀德”讲堂、田间课堂,促成了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优选课程进入群众视野。落实“万名领跑人”素质提升工程,分级分类开展村干部全员培训,积极推荐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等参选村“两委”,976名致富带头人进入村级干部队伍,占比55.23%。

供稿:中共富平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孟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