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铁峪铺镇化庙村位于县城以东17公里处,沟壑纵横,林木茂盛,312国道穿村而过。全村现有户籍人口434户,1573人。其中常驻农户332户1059人。有耕地面积1020亩,林地11260亩,人均耕地仅有0.7亩,属于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秦岭山地。历时数年的脱贫攻坚为全村“三农”工作打下良好基础,2021年乡村振兴工作又有效接力,使全村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从乡村治理到强村富民,从生态保护到文化发展,从组织建设到为民服务,均取得了一定成果。
以点带面抓全局 补短求实创业绩
为了探寻兴村富民的新路子,努力打造党建工作新样板,化庙村“四支队伍”凝心聚力,勇于担当,根据化庙村的实际情况,在党员干部中实行“设岗承诺---积分评星---标兵评选”和“365模式”党员分类管理,建立党员中心户“1加3带10”工作机制,即1名中心户长带领3名党员,每名党员各带10名脱贫户或困难家庭实施致富增收和乡村振兴项目。与此同时,当好“政策宣传、信息传递、技术指导、创业引领、代办服务、工作组织”的“六大员”,充分激发调动党员群众联户致富的传帮带作用,为化庙村的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新时代新的党建思想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达成高度一致,村组织的自身建设和为民服务的效率水准实现双重提升。
自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驻铁峪铺化庙村工作队成立以来,全村以党建工作为前提,按照县、镇统一安排,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先锋引领作用,扎实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村两委按照网格员包片进行入户排查,实施周分析月研判,重点关注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饮水、住房等硬件设施不存在问题,对群众存在临时性困难,充分运用政策,通过产业、就业补贴、社会救助、低保申请等方式予以解决,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截止目前全村无一人返贫。对于基础设施一类的短板,采取群众力量和政府立项双重手段解决,使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在人民生活基本问题得到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依靠产业。全村加快群众增收致富步伐,经过多方面实事求是的科学论证,确立主导产业,形成了以大樱桃采摘园、食用菌培植园、冬枣种植园、中药材种植园、农家乐休闲园、光伏发电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五园一基地”产业发展格局,已经成为化庙村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劲保证。
目前,化庙村的各项产业规模布局已经落地生根,步入良性周期运营。
社会治理得民心 精神文明显成效
针对化庙村山大沟深、长久落后的事实,村组织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为全村配置文化娱乐器材设施,培育乡土文艺人才,组建文艺团队,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昔日在城镇才能看到的广场舞、扭秧歌、锣鼓乐器和山歌演唱表演等,如今在远离城市的化庙村也能看见。逢年过节文化下乡送戏进村,人们通过文艺审美活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生发高尚的理想观念。封建迷信和婚丧嫁娶中存在的陈规陋习,在科学文明风气的冲击感化中发生转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城里人看齐,省城县城流行什么新的歌曲、舞蹈或者服装款式,不要多久也会在化庙流行起来。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和谐美好伦理关系,过去动辄哭闹骂街、打架斗殴的现象一去不返。成百上千人居住在一起,就如同一家人那样亲密无间。美好和欢乐成为生活的常态主题,村道门前总传出人家屋院朗朗笑声,花间草丛总听见有人哼唱歌曲小调。街坊邻里唇齿相依、礼尚往来。彼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分你我,互帮互敬、助人为乐蔚然成风。现代文明的火种吹进亘古闭塞的山村,文化振兴的种子在化庙村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党建、产业和社会治理的同步发展,使乡风文明进一步提升。在经济得到发展的情况下,优秀的个人道德水平和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决定人们幸福指数高低的关键因素。于是,村两委班子积极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道德评比活动, 一是重先进评选,树文明新风。积极开展“好公婆”、“好儿媳”等系列评选活动,除物质奖励外,大力进行公开宣传,发挥榜样力量,助力文明乡风;二是举办文化盛宴,弘扬优良传统。结合“扶智扶志”文化下乡活动,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营造气氛,凝聚人心;积极开展“一约四会”充分利用道德讲堂,举办敬老孝心、文明家风故事会,弘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乡风文明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新时代的化庙村将继续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富裕、美丽、文明、和谐”新化庙,为迎来更加辉煌的乡村振兴蓝图奠定了坚实基础。
供稿:铁峪铺镇化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