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 正文

稳接乡村振兴“接力棒”

——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多措并举助力董家湾村乡村振兴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2-09-08 14:33 作者:吴哲 姬玲

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乡村产业逐渐壮大、村容村貌重焕新颜、社会治安坚实牢固……近年来,子洲县苗家坪镇董家湾村发生了诸多变化。

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重点项目用地保障为抓手,从市局派出精兵强将驻扎董家湾村,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升乡村党组织力为核心,以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为重点,坚决守好国家粮食安全底线,通过一系列举措,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党建联盟激发乡村活力

 “党组织是全村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乡村才能发展得更好,党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缺位。”董家湾等三村党支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合理设置党总支委员会,全面提高班子决策能力,实现村务联议、设施联用、致富联进。

在此基础上,市局机关党委和所属党支部深入开展支部共建等相关活动,党组领导班子定期到村“上党课”,积极宣讲省、市、县党代会精神,落实上级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部署要求,实现了党组织优势互补,以党建带动整体工作开展。

在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带动引领下,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局面逐渐改变,激发出建设发展新活力,多方力量同频共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和村民共商共议、共管共治,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人民一条心、规划一张图、政策一个样、产业一个盘”的“四个一”工作法,“乡村振兴”接力工程将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未来,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继续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把更多资源下沉到乡镇和村,切实减轻基层组织负担,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到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上来。

规划引领优化村庄布局

按照“多规合一”要求,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依据现有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严格落实乡村规划编制,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因地制宜,统筹产业规划、居民点布局、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方面,进行通盘谋划,科学指导农业农村发展,按照《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苗家坪镇董家湾村乡村振兴建设规划》内容要求,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应编尽编。

为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实施,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聘请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为董家湾村“量身打造”乡村规划,以科学优化村庄布局,振兴乡村产业,整治人居环境,提升村庄整体环境质量,为村民创造更好、更优质的乡村生活环境。

董家湾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旱灾造成村内农作物减产,2022年,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支持下,投入近400万土地整治项目资金,以实现路、水、田、林综合治理,并完成相应的农业基础设施配置,改善农业条件,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力推进耕地提质保量,并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与管理,始终肩负耕地保护责任,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实施耕地数量、质量以及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在对于设施农用地的审批和管控方面,严格落实管控力度,坚决抵制耕地的“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现象发生,坚守全村耕地红线。

此外,为确保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市局实行定期检查工作,对村庄巡查情况进行通报点评,并对本阶段巡查工作提出要求,以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相关工作的实施,接好乡村振兴“接力棒”,建设大美董家湾。

精准施策振兴乡村产业

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优化乡村振兴发展项目用地保障服务,主动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提前介入、靠前服务,不断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及保障,切实解决乡村振兴发展用地问题,加大农村新产业新生态发展项目用地的供应力度,有效落实“土地跟着项目走”,对于符合产业发展的用地审批,做到即报即审。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局聘请的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为董家湾村详细设计生态宜居村庄发展规划,以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等为重点,规划村庄的产业发展,以达到产业带动集体经济增长增收的最终目标。

此外,驻村工作队与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一起精心谋划相关产业发展项目,并初步形成以董家湾村、高家砭村和梁渠村为主的“跨村联建、村社共建”的思路,为下一步村庄产业发展把脉定向。

“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我们坚持规划引领,切实保障产业用地的合理性,以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贺建雄说。

乡村振兴,必须将自上向下推动和乡村内生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人才振兴十分关键。

如何聚合盘活乡村人才,使有限的智力资源最大化利用,并撬动在外人员返乡创业,是乡村振兴急需破解的难题之一,也正是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引导下的三村党建联盟的最大优势所在。

在三村党建联盟的协作下,内有村民自主创业开办养殖场,外有乡贤回村引领村民致富,通过建设直播创业孵化基地,拓展基地运营、加工营销、培训农民直播带货的工作,努力引导广大农民成为农特产品的“代言人”,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