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 正文
数字赋能

丹凤县党员远程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5-09-24 15:12 作者:柯凯 杨勇

《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明确要求,“规范和加强乡镇(街道)党校、现场教学点和远程教育站点建设,用好各类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近年来,丹凤县创新运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打造“数字赋能、云端助力”的乡村振兴新模式,通过构建“四化四驱”工作体系(站点建设标准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教学模式融合化、学用结合实战化),推动远程教育从“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转变,从“知识灌输”向“能力提升”转化,为山区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构建“数字矩阵”:打造全域覆盖的云端教育生态

“三级联动”织密教育网络。实施“县镇村”三级站点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五有”标准(有场地、有设施、有操作员、有制度、有学用效果),统一配备液晶电视机、远程教育机顶盒等设备,建成覆盖12个镇157个村的187个标准化站点。联合网络运营商优化专线171条,建立“24小时响应”运维机制,确保站点高效运行。

“多点开花”延伸教育触角。创新“1+N”阵地拓展模式,以村级站点为核心,向机关、企业、园区、广场等场所延伸,打造“广场课堂”“车间课堂”等特色载体。开展“乡音党课进万家”活动,2024年以来累计举办流动宣讲230场次,惠及党员群众1.2万人次。

“功能叠加”释放乘数效应。实施“远程教育+”融合工程,与基层治理、人才工作等深度融合。建成“人盯人+”应急指挥系统,在防汛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打造“远教人才工作站”,展播产业技术课程40余期,形成“教育—实践—服务”闭环链条。

培育“数字尖兵”:锻造素质过硬的远教铁军

“三优标准”建强骨干队伍。制定政治素质优、业务能力优、群众口碑优的选拔标准,从村“两委”干部、返乡青年等群体中选配管理员342名,构建“县—镇—村”三级管理网络。创新“双线培训”模式,年培训超600人次,实现队伍能力整体提升。

“三项机制”规范日常管理。建立制度约束机制,出台《终端站点管理办法》等5项制度;完善过程管控机制,实行“月初提醒—月中调度—月末通报”闭环管理;创新动态考评机制,将管理员补贴与绩效考核挂钩,激发队伍活力。

“三维激励”促进担当作为。强化物质激励,设立专项奖励资金;注重精神激励,评选“远教之星”20名;突出发展激励,优先推荐优秀管理员进入村“两委”班子。2024年以来建成示范站点10个,培育学用标兵30名,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氛围。

创新“数字课堂”:构建精准滴灌的教学体系

“双线融合”强化政治引领。线上打造“丹凤云课堂”平台,开发微党课50余期;线下整合庾家河战斗遗址等红色资源,开展情景教学120场次。通过“云端学习+实地感悟”,增强教育感染力。

“三课联动”助力富民增收。开设“红色课堂”铸魂,制作《商山深处红莲开》《棠棣花开》等电教片30部;打造“榜样课堂”聚力,宣传致富带头人事迹50例;创新“实践课堂”赋能,联合农技专家开发产业课程20期,培训农户8000余人次。

“三域协同”服务乡村振兴。在产业发展领域,开发食用菌、中药材等技术课程;在基层治理领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在文化传承领域,举办家风家训讲座。2024年以来解决生产技术难题300余个,调解矛盾纠纷120起。

深化“数字转化”:释放学用结合的实践效能

“点单服务”精准对接需求。建立“群众点单—组织配菜—党员送餐”机制,收集需求清单320条,定制课程85期。商镇王塬村通过“订单式”培训,葡萄亩产提升30%,增收超100万元。

“品牌打造”扩大教育影响。运营“丹凤党建”新媒体矩阵,开设五大专栏,年推送内容80期,阅读量破50万。制作的《火龙果花果期管理技术》等课件获省级优秀奖。

“基地孵化”促进成果转化。建成24个学用示范基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00名,带动发展产业项目30个。寺坪镇山茱萸种植户应用新技术后,户均增收2万元。

实践成效与经验启示

(一)主要成效

1.党员教育质效双升。依托“丹凤党建”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矩阵,整合农业、卫健、教育等12个部门行业专家、技术能手等资源,开发《火龙果花果期管理技术》等16部本土化课件,拍摄制作《商山深处红莲开》等30余部“身边人讲身边事”本土电教片,年播放量超8万人次。把远程教育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深度融合,通过“固定学习日”“乡音党课”等覆盖党员群众超12万人,“固定学习日”参与率达95%,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

2.基层治理效能增强。探索推行远程教育“群众点单、组织配菜、党员送餐”的服务机制,利用远程教育工作群、网络等平台及时发布务工、产品销售等信息,开办“农民夜校”,提供养老认证、政策代办等服务,惠及3800余人次。鹿池社区组织党员干部担任社区楼栋长、网格长,开展“三单式”便民服务,解决环境整治、邻里纠纷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拓展了远程教育的服务功能。通过“三单式”服务解决群众难题450件,满意率达98%。

3.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创新“远程教育+基地+农户”模式,充分发挥24个学用转化基地联动优势,在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辐射带动农户增收方面效果显著。商镇王塬村72户发展葡萄400亩,应用远程教育技术后亩产提升30%,年增收超100万元;棣花镇许家塬村返乡人员带动猕猴桃产业年产值近千万元;寺坪镇山茱萸种植户掌握病害防治技术后,50余户产业大户年均增收2万元,累计带动70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特色产业产值增长25%。

(二)经验启示

1. 必须坚持需求导向。远程教育课程供给必须紧密对接基层党员群众实际需求,在政策、技术、文化等方面发挥优势、搭建平台、精准对接,建立“课前调研—课中互动—课后反馈”机制,确保教育内容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减少通用理论占比,增加如猕猴桃管护、葡萄科管等本土化、实用性内容,依托“群众点单”等服务模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解决“学用脱节”难题。

2.必须强化制度保障。破解管理员“精力不足、能力不强、激励不够”问题,需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AB岗管理、学习培训、考核奖励等责任链条,构建长效运行机制,避免因个人因素导致的岗位空缺或工作疏漏。同步强化如24小时故障响应等技术保障,确保站点“有人管、管得好、用得活”,通过人机协同筑牢党员教育数字化阵地根基。

3.必须突出实践转化。远程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转化,必须深化“远程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不断强化现场教学与跟踪指导,完善“订单式服务”闭环(群众点单-组织配菜-党员送餐),通过技术应用提升产业效益,将教育成果切实转化为富民强村的现实生产力,让远程教育在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跑道上促进振兴、赋能发展。

丹凤县下一步将深化“数字赋能”工程,打造“智慧党建”新标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强“红色动能”。

(供稿:丹凤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