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市长安区的长安康鲤合作社种植基地(资料照片)。受访单位供图
10月19日,在西安市阎良区丰宣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育苗棚里,合作社理事长王思妮对着手机镜头,热情地推介着合作社自主选育的“百香”甜瓜,线上订单源源不断……
这一生动场景,是西安“菜篮子”工程稳产保供、提质增效的缩影。
西安市以建设“高效菜园”为抓手,推动蔬菜产业向优质、高效、绿色转型升级,让群众的“菜篮子”“果盘子”更丰富。
连日来,记者探访西安市“高效菜园”示范基地,了解“菜篮子”升级背后的故事。
良种“芯片”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种子,可谓农业的“芯片”,直接关系着产业的竞争力与效益。
“我们选品种,首要看商品性和抗病性。”10月19日,王思妮说,“我们自主选育的‘百香’甜瓜,皮薄肉脆、抗病性强,一亩地纯收入能达4万元。”
在保持传统甜瓜品种的基础上,该合作社持续加大力度推广“百香”“火烈鸟”等高端甜瓜品种,助力阎良甜瓜品种多元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有效带动瓜农增收。
为了推动品种更新换代,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采取“引育结合”方式——一方面,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引进番茄、白菜等新品种200余个;另一方面,支持本地主体自主选育特色品种。
10月15日,在西安市高陵区信邦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光温室里,一株株番茄苗长势良好。合作社理事长信欢随手摘下“天正1573”番茄,笑着说:“这个品种口感好、硬度高,商品率也高,特别受市场欢迎。”
“我们通过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天正1573’等一批适合西安本地气候的优质番茄品种,其口感、硬度和运输性能均表现优异。”信欢说。
如今,一批批优质新品种正在从试验田走向千家万户。“天新108”番茄,亩收益3万元;“西优”系列芹菜品种,以产量高、商品性好赢得市场。
小小的种子,正在重塑西安蔬菜产业格局,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大引擎。
技术“引擎” 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
科技,可谓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在信邦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番茄大棚里,“黄板”“蓝板”等农业工具整齐悬挂,滴灌带精准铺设。
“我们采用的是‘轮控替改闷’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信欢介绍,这套由西安市农技中心集成的模式,深度融合了栽培、土肥、植保措施,能有效防控土壤次生盐渍化、设施连作障碍等问题。
今年,应用上述技术模式的示范点,蔬菜亩均增产369.44公斤。
“通过特制配方,配合滴灌技术,我们实现了水肥的精准供给。”信欢说,这不仅节水节肥,还显著提升了番茄品质。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合作社综合运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西安市农技中心统计数据显示,通过推广育苗机、起垄机、移栽机等新型农机,并配套自动卷帘机、智能温控放风机等装备,相关示范基地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70%,茄果类机械化整地起垄和移栽,每茬亩均可节省支出900元。
信欢说:“我在玻璃温室的基础上,加建了工棚,并且又套了带棉被的大棚,这样的‘棚中棚’,冬天保温更稳定,夏天遮阴更高效。”
未来“路径” 从田间地头到全球餐桌
西安果蔬产业的发展视野,早已不再局限于本地市场。
王思妮介绍:“我们的西红柿品种已经推广到河南、河北、山西、甘肃、青海等地,并且寻求与韩国、日本、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合作机会。”
“虽然我们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不错。”王思妮说。
如今,信邦合作社的番茄,凭借过硬的品质,畅销上海、重庆等地,尤其受到重庆火锅店的青睐,成为番茄锅底的优质原料。
果蔬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效菜园”示范基地提供的强大支撑。
目前,西安市已在高陵区、阎良区、长安区等地建立“高效菜园”示范基地14个,形成了“中心示范、区县联动、辐射全域”的网络体系。
这些基地如同一个个现代化的“田间课堂”,通过开展技术观摩与培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助力优质的品种和先进的技术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追求产量到提升品质,从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从提篮售卖到产品“出海”,西安的“菜篮子”工程正沿着优质高效的路径稳步前行。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合作社,一座座科技感十足的温室大棚,正在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