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 正文

一根粉条“链”起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24 08:29 作者:王能力 通讯员 景恒喆

初冬的暖阳斜照在富平县流曲镇太平村的粉条晾晒场上,仿佛给整个村庄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数百米长的晾晒架十分壮观,无数挂晶莹剔透的粉条如银瀑般垂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折射出柔和的光泽。空气中,红薯特有的清甜香气与人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民生和美的生动图景。
  这片热气腾腾的景象,正是太平村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特色产业兴村”实践的鲜活写照。
  富平粉条制作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太平村因曾盛产品质优良的“荔枝香”品种红薯,成为粉条制作的核心产区,在历史上形成了“春种红薯秋打芡”的农事传统。有着20余年粉条加工经验的王学明轻抚着晾晒中的粉条,眼里满是自豪。2019年,这项代代相传的粉条制作技艺被列入渭南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原料来源广了,但老祖宗传下的手艺,才是咱粉条品质的根。”王学明说道。
  曾经的太平村,粉条制作多是“看天吃饭”的家庭作坊。“那时就盼冬天冷、快上冻,产量有限,挣不到什么钱。”王学明回忆道。转机始于2018年,为支持这一特色产业发展,富平县精准施策,先后为村集体经济投入240万元,建起了标准化粉条加工厂和两座晾晒大棚。
  坚守传统技艺之“魂”,融入现代标准之“形”,是太平粉条长盛不衰的秘诀。如今,太平村已发展成为拥有20余家粉条加工企业的产业基地。现代化车间里,自动化磨浆设备高效运转,保障淀粉纯净,在关键的蒸煮环节,老师傅仍凭借代代相传的经验,精准把控火候与时间,守护着粉条那份独特的爽滑与筋道。
  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不仅固守了技艺之本,更催生出灵活的市场应变能力。企业积极推动生产工艺与产业体系升级,实现了从依赖本地种植到广泛整合优质原料、从季节性生产到全年常态化运行的转型。太平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山指着繁忙的生产线介绍:“去年,我们产出优质粉条750余吨,不仅有散装货,还开发了礼盒装、组合装,市场需要啥,咱就能产啥。”生产链的延伸,不仅提升了附加值,更将村民紧密地嵌入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共享发展收益。
  “全会提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对我们而言,‘优’的是生产方式和效率,‘提’的是品质和品牌,但老祖宗手艺的‘魂’绝不能丢。”王金山语气坚定。全程无添加的生产标准,让“太平粉条”成为消费者口口相传的放心品牌。
  如何让深巷中的“酒香”飘得更远?驻村第一书记权碧茹带来了“文化赋能”的妙笔。这位擅长工笔画的第一书记,一有空就扎在田间地头和加工车间,用细腻的笔触,将选薯、磨浆、漏粉、晾晒等传统粉条制作工序绘成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画作。
  这些画作,不仅装点了太平村文化墙、被印上了产品包装和宣传册,还成为制作短视频的生动素材。“我想让消费者不仅能吃到粉条,还能‘看到’它的匠心制作过程。”权碧茹说。她带着这些画作奔走于各类展销会,画里的“太平粉条”迅速成为网红标签,直观传递出纯手工、无添加的产品特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订单。
  粉条产业的蓬勃发展,最终落脚于民生福祉的提升。全村364户家庭,多数都参与到红薯种植或粉条加工的产业链中。在包装车间,村民李大姐一边麻利地工作,一边分享着她的喜悦:“以前在外打工,心总是悬着的。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收入不错,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这日子,踏实!”

责任编辑:高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