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干部工作 / 公务员 / 正文
人民满意公务员风采

加减乘除守初心 精打细算担使命

——记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大荔县财政局局长张晓民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8-05 11:07 作者:陕报记者 郑栋 实习生 张谷雨

群众说,他是同州人民的“账房先生”,干部说,他是大荔群众的“理财专家”,可他却说,自己只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公务员,只要能让人民满意,付出再多都值得。

他叫张晓民,是渭南市大荔县财政局局长。近30年来,他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兢兢业业地奋斗在基层财政工作一线。

今年6月,张晓民被授予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面对荣誉,他坦然地说:“我的愿望就是继续为大荔县的建设发展理好财,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不让群众吃亏

今年49岁的张晓民是地道的大荔人。1989年,他考入原陕西工商学院,成为一名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大专生。1992年7月,张晓民毕业了。他服从学校分配,回到大荔县,来到两宜镇财政所担任乡有资金专管员。

学了3年盖房子,到头来却与“加减乘除”为伴,刚入职的张晓民也曾有过迷茫和困惑。但在老所长朱敬安的鼓励和家人的支持下,他很快适应了既忙碌又琐碎的乡镇财政工作。渐渐地,敬业奉献成为他工作的追求。“一定要当个好财会。”张晓民下定决心。

次年6月,紧张忙碌的夏收开始了。刚结婚的张晓民和同事们昼夜坚守在两宜粮站,为群众算账返款。连日的紧张工作考验着还是“菜鸟”的他。尽管他千仔细、万小心,但还是出了差错。“统筹款的账上给两宜村少算了几万元。村主任和群众听说后立即找上了门。”对于当时的情形,他仍记忆犹新。

“小张,你把账重过一遍。”朱敬安替他解了围。那个夏夜,老所长和张晓民的算盘通宵噼啪作响。天色渐白,账算清了,群众的钱补找了回来。

直到现在,在张晓民办公室书柜的醒目位置,仍摆放着当年的那把算盘。“它提醒着我,财政工作一定要认真细致,决不能让群众吃亏。”张晓民郑重地说。

不让民生受困

乡镇财政所的工作经历不仅提高了张晓民的业务素质,而且培养了他对群众的深厚感情。

1997年,多次荣获单位先进称号的张晓民被抽调至县局机关。之后的9年,他抓住点滴时间提高业务技能,逐渐成长为全县财政系统的业务骨干。2006年,全局一致推荐张晓民担任预算股股长。他主动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开展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不仅考验财会业务,还锻炼全局思维,虽然累但很充实。”他回忆道。

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与民生密切相关。从负责预算工作的那天起,张晓民就把保障改善民生摆在了最重要位置。“大荔是个农业县,财政紧张,但他常说,再紧也不能紧民生。”曾和张晓民在预算股搭过班子的张永峰说。

足额落实民生政策,实行工资管理实名制,削减不必要的开支……为了不让民生受困,张晓民也冲撞了不少人的既得利益。面对风雨,他始终秉持一颗为民服务的公心。“我相信组织、相信群众,只要能让大荔发展得好,再大的困难我都愿意顶。”他坚定地说。

在无数个像张晓民一样的公务员的努力下,如今,大荔县民生事业蓬勃发展,该县已成为闪亮在秦东大地上的“绿色明珠”。

不让发展受阻

2011年,经过公推公选,张晓民担任县财政局副局长。一边继续分管预算工作,一边负责绩效评价和政府债务管理,压在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在局党委的领导下牵头建章立制,进一步规范县财政支出,赴项目建设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在田间地头调研,张晓民走出机关、沉在一线,为大荔能有更充足的财力保障而奔忙着。

2016年,经过考察公示,张晓民担任县财政局局长。他接过“接力棒”,继续绘蓝图。“我思考最多的,是小财政如何支撑大民生。”张晓民说。

长期从事财政工作,张晓民深知,助推农民增收致富需要灵活有效的财政政策作为支撑。于是,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他通过多种方式整合涉农资金,支持大荔乡村振兴。现在,大荔县的财政杠杆作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信贷资金、社会资本集中向特色现代农业聚集,财政资金充分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我还要和同事们继续奋斗,为大荔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张晓民说。

记者手记

做守初心的“赶考”者

郑栋

采访张晓民时,这位财政局局长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走出校园的大专生,到兢兢业业为民服务的公务员,他在日复一日的奋斗中明初心、立志向,成了一名深受群众认可的干部。

参加工作的头一年,张晓民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后,他在业务上创优,也在思想上争先。他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践行“为公理财,为民服务”。

回顾来时路,“赶考”是张晓民时常映在脑中的词。的确,从学打算盘、收农业税,到搞核算、做预算,工作岗位的调整都在考验着他。坚守初心、心系群众、心系民生……面对挑战,他选择迎难而上;守着初心“赶考”,让他有着更为坚定的信念和意志。

迈进新时代,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做一个守初心的“赶考”者。中国改革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就是因为有无数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主动“赶考”。做个“赶考”者,就是做个奋斗者,就是让初心和使命体现在干事创业中,让群众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